理想目标80万辆,问界目标60万辆,小鹏28万辆,蔚来23万辆。各家的目标反映出当下的市场趋势,卖纯电的新势力不太好过,带油的新势力仍有增量。
这个道理都懂,毕竟燃油车去年新车的市场份额还能保持在60%以上,而剩下百分之三十几的新能源车中,又有30%是PHEV车型。从乘联会统计的新能源车型销量走势图也能看出,PHEV车型在整体新能源市场中的表现非常稳定,并带有微增趋势,这也为今年的新能源市场定调,PHEV不可或缺,纯电得等原材料价格和充电、电池、智驾技术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才能达成质的增长。
当下市场表现,理想是超额完成率最高的新能源车企,没有之一,37.6万辆的新车交付,以及众所期待的理想L6、MEGA等车型,还有后续的纯电车型也接连有了计划,加上产能的稳步提升,让理想有了底气,在今年冲击80万,也就是月销必须达到6.7万。
只不过在去年十二月竭尽全力完成交付月突破五万辆的里程碑后,今年一月理想必定无法复刻上个月的成绩,截至一月第三周,理想完成了1.87万辆的新车交付,一月交付量能突破2.5万,已经是个不错的成绩了。现在就要看,一月份理想在促销模式下,能不能在年后挽回“损失”的销量。
第一个考验理想的就是产能。常州工厂在去年10月完成扩产,并优化了零部件产能,北京工厂目前10万的产能,未来或将投入纯电车型生产,重庆4.3亿拿的地还要等,所以如何将产能扩容到周产6.7万辆车,是目前面临的首个问题。
其次是用户增量。此前理想喊的是主打一线豪华市场,理想也确实做到了在30万到50万市场打出了一片天地。但现实是,BBA非但没让理想得逞,反倒是去年都实现了销量增长。那么理想到底抢了谁的市场,是二线豪华吗?凯迪拉克和雷克萨斯2023年在华销量均有所下降,但降幅不大,二者也都完成了超过18万辆的销量成绩,沃尔沃完成了17万销量,并实现同比增长,英菲尼迪等二线豪华早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由此看来,理想一直玩的是市场空白,只是这样的市场空白还有多大,中国30万以上汽车消费群体有多大,是否能支撑理想的增量。至少在现在看来,从一系列降价动作,以及一月份目前的表现来看,这种增量的空间有,但很小,而且还需注意,以前是理想一家在玩,从去年年底开始,格局就变了。
这个变数就是华为,问界今年一月第一周销量惊艳众人,压过理想一头成为新的新势力老大。不过这种趋势只维持了一周,就被理想反超了。
问界的底气在于,产能布局、车辆升级以及成本控制,都要比理想的动作更快。目前问界三大工厂能保证每年有将近一百万的整车产能,虽然以目前华为的销量增速,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但华为扩充了销售渠道,以及新M7和M5大定效果来看,问界很有可能在今年复制理想的销量增速,吃的也会是理想的销量空间。
也就是说,理想最怕问界这事,并不是说问界会抢夺理想本想要抢的豪华品牌销量空间,而是问界会直接去抢理想此前打下的市场空白空间。
60万的销量目标也就是月均5万,以问界目前的走势来看,问界一月周销量趋势也呈不断上升状态,跟理想不同的是,不出意外,问界一月销量会继续环比增长,再加上“恐怖”的产能以及手里剩下的大定,预计年后问界还会一路高歌猛进。
总体来看,今年理想和问界的关系很难实现共赢,应该会是个此消彼长的趋势,除非出现一种情况,二者继续降价,下探到20万甚至突破20万的售价区间,才能实现共赢。但以目前两家的利润状况来看,即使理想利润率比较可观,但上述的现象基本不会出现,2024年了,卖车再不赚钱就离威马、爱驰不远了。80万与60万,看看谁抢得过谁。
蔚来小鹏的转机,对卖车有帮助吗?蔚来的转机,换电联盟。小鹏的转机,大众入场。2024年了,对两家能有多大的帮助?
品牌调性和市场,李斌选择了后者,毕竟再要面子,保证活下去才能东山再起。蔚来2024年销量目标定在23万,比2023年还低了两万,看来李斌比李想看得更透彻,知道自己即使融入了豪华品牌的圈子,但仍无法取代传统豪华品牌,只能另辟蹊径。
这样看来,23万的预估目标是蔚来自我认知下的理性表现,也是对2024年市场激烈竞争的一种认同。所以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蔚来在换电合作上发力,或是想另辟蹊径找到新的增长点。也就是说,在重拾市场竞争力之前,亏损最严重的蔚来需要找到扭亏的平衡点,要不然卖一辆车亏10万的亏法,迟早会拖垮蔚来。
小鹏面临不同的处境,看似相对好过一些。大众入场后,大众预计在今年与小鹏共同开发两款新车,小鹏可以为大众提供智驾技术,而大众则可以将造车经验传授给小鹏,这也是目前新势力车企普遍缺少的东西。
大众汽车的认同好像是小鹏的护身符,但受困于债务问题,以及中端纯电市场产品属性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小鹏还有多少成本能打出产品差异化,这里包括价格、产品性能差异化等,这个是大众没法帮助小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