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轩逸的销量为什么那么高

易车知识库 轩逸

320条内容

进入知识库

念寒车评

关注

说实话,怎么推荐,我觉得还是“销量为王”为准吧,因为4月还没过去,咱们可以先拿今年3月的日系车销量榜单作为参考,数据是乘联会发的,可信度很,参考价值大。

东风日产轩逸

厂商指导价:10.86-17.49万

经销商报价:6.98-15.49万

首先得说,榜一大哥还是那个熟悉的身影,东风日产的轩逸。这家伙,3月份卖了23154辆,稳坐头把交椅。

不过有点要指出,跟去年同期比,这车的销量可是下滑了17.80%,那么这就有点意思了,虽然还是第一,但这跌幅也不算小了,难道是消费者们开始“喜新厌旧”了不成?还是说被咱们自主品牌卷得有点喘不过气了?

但是话说回来,轩逸这车能常年霸榜,靠的就是一个“稳”字,皮实耐用省油,家用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底子还是厚啊。今年累计下来,也卖了64379辆,实力依然不容小觑。

东风本田CR-V

厂商指导价:18.59-26.39万

经销商报价:12.59-20.39万

接下来看看号称买发动机送车壳的本田,表现可就抢眼多了。排第二的是东风本田的CR-V,这哥们儿3月份卖了22549辆,离轩逸就差那么一丢丢。

关键是,跟去年比,销量直接暴涨了39.02%!这你受得了吗?将近四成的增长啊,简直跟打了鸡血似的!

由此可见,CR-V的产品力还是挺能打的,主要是混动版本贡献了不少力量。今年累计销量也达到了45725辆,势头很猛,值得关注。

广汽本田雅阁

厂商指导价:17.98-23.88万

经销商报价:12.98-18.88万

紧随其后的是广汽本田的雅阁,排名第三,3月份卖了20218辆。虽然没CR-V那么夸张,但同比也增长了22.41%,这成绩也相当不错了。

要知道,现在中型轿车市场那可是卷得飞起,雅阁还能有两位数的增长,说明还是有很多消费者认它的。

设计年轻、空间够用,再加上本田的品牌力,确实有它的道理。今年累计销量是35779辆,表现稳定。

展开查看更多

火星说车新媒体

关注

随着各款车型销量数据的陆续公布,一季度燃油车型的销量榜也正式发布,从榜单的排名情况来看,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呈现出分庭抗礼的状态,同时大幅优惠也是目前市场的主旋律,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前十名车型的具体表现吧。

NO.1 星越L

销量:79883辆

2025年一季度,吉利星越L取得了79883辆的销售成绩,延续了其强势表现,销量数据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并成为了SUV市场的细分冠军。在产品层面,星越L搭载的2.0T动力系统兼顾性能与稳定性,同时CMA底盘架构保持了优异的底盘素质,配合13.72万-18.52万元的定价策略,形成了对同级SUV的竞争优势。

NO.2 朗逸

销量:66816辆

2025年一季度,大众朗逸在燃油轿车市场延续了稳定的市场表现,累计销量达到66816辆,排在榜单第二,同时也是燃油轿车销冠,从产品定价策略来看,大众朗逸通过终端优惠将入门款价格下探至7万元区间,以性价比策略吸引了不少家用消费群体。同时,大众品牌的口碑积累与德系工艺的稳定性仍是其核心竞争优势。

NO.3 速腾

销量:63041辆

速腾同样作为一汽-大众的销量支柱,一季度累计销量63041辆。尽管其市场份额在紧凑型车中仍保持前三位,但受新能源车型冲击,一季度累计销量出现了同比下滑,反映出传统燃油车在转型期的增长瓶颈,目前车型的销量韧性主要依托品牌口碑和稳定的产品迭代。

NO.4 帕萨特

销量:60007辆

帕萨特作为上汽大众旗下B级车型的支柱,一季度累计销量60007辆,其中3月单月销量蝉联中型轿车市场榜首,目前帕萨特Pro系列搭载L2+级智驾辅助系统,兼顾燃油经济性与智能化体验。值得注意的是,帕萨特家族一季度销量超越了比亚迪秦L等新能源竞品,成为合资品牌中少数实现增长的代表。

NO.5 轩逸

销量:58821辆

轩逸一季度累计销量58821辆,其中3月销量继续延续了同比下滑态势。作为日系紧凑型车代表,轩逸当前面临着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的挤压,同时轩逸的产品力老化问题逐渐显现,亟须通过电动化转型重拾竞争力。

NO.6 长安CS75 PLUS

销量:53668辆

长安CS75 PLUS一季度累计销量53668辆,从单月的销量来看波动较大。该车型在SUV市场排名靠前,整车依托性价比和空间优势维持份额,但增速放缓也折射出长安在智能化与新能源转型进度上还是略微偏慢。

NO.7 吉利星瑞

销量:53631辆

吉利星瑞延续了2024年的增长势头,2025年一季度累计销量达53631辆,继续保持同比增长,星瑞凭借多种动力版本和智能化配置,在10万-15万价位区间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同时星瑞也是吉利品牌轿车领域的重要支撑。不过随着新能源车型的挤压,吉利星瑞也需要快速进行电气化升级。

NO.8 锋兰达

销量:46715辆

广汽丰田锋兰达一季度销量约46715辆,与轩逸一样同样出现了下滑,但在合资紧凑型SUV中仍保持相对头部的地位。目前锋兰达依托价格调整策略和核心部件终身质保政策维持着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与姊妹车型卡罗拉锐放的竞争中,锋兰达凭借更年轻化的设计语言取得优势。

NO.9 瑞虎8

销量:45624辆

奇瑞瑞虎8一季度销售45624辆,成为奇瑞品牌销量的单一车型。作为上市多年的燃油SUV,在新能源转型压力下仍能保持增长,主要依托7.69万元起的终端价格,同时整车的质量及品牌口碑也保持领先。

NO.10 奥迪A6L

销量:45148辆

奥迪A6L一季度累计销量为45148辆,在豪华中大型轿车市场稳居前列,不过伴随同级新能源进程的推进,面对宝马i5、奔驰EQE等新能源竞品的冲击,目前奥迪A6L的终端优惠幅度也扩大至8万-10万元,这也让入门款售价保持在30万左右,目前全新一代奥迪A6L即将上市,期待新车未来的销量表现。

总结:

从前十名榜单的表现来看,大部分燃油车型都依靠了大幅降价来维持竞争力,但随着新能源时代的加速到来,燃油车型都需要快速迭代,不然这样单纯依靠降价来维持销量的做法并不能长久。

展开查看更多

鬼斗车

关注

   紧凑型轿车市场,是合资品牌与国产品牌对阵的主要阵地。国产品牌通过燃油车与新能源双线出击,跟合资对手抢市场份额,而合资品牌也放下身段,降低价格门槛,死拼销量,试图保住市场份额。

   销量往往能够说明问题,日前,乘联会发布3月零售销量数据,鬼哥整理出紧凑型轿车市场销量排名前二十的榜单。接下来,看看榜单上谁才是真正的赢家?为想要在4月份购车的消费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榜单上,排名第一的车型是朗逸,这款车型3月零售销量达到24042辆,这款德系老将再次登上“销冠”的位置,当然,这与终端价格到位,以及大众的口碑与品质也有直接关系。

   轩逸排名第二位,3月零售销量达到20784辆,它曾是紧凑型轿车市场中的王牌家轿,销量不下,3月份,轩逸的市场表现依然不错,位居榜单“亚军”席位。

   速腾排名第三位,3月零售销量达到19286辆,面对一众新能源对手的围攻,速腾算是扛住了压力,继续稳居榜单前三甲,多年积累的口碑以及比同级对手半级的产品力,是这款车型销量的主要原因。

   小鹏MONA M03排名第四位,该车型3月零售销量达到16593辆,算是榜单上的“黑马”车型,这款紧凑型轿车切中年轻人的需求与喜好,销量一路走

   星瑞排名第五位,3月零售销量达到15210辆,这款国产燃油经济型轿车也是榜单上的“尖子生”,它的特点是产品力比同级对手略,加上吉利的品牌效应,很多消费者认可。

   秦PLUS DM排名第六位,3月零售销量达到13989辆,销量与排名有所下滑,势头不如之前强劲。逸动排名第七位,3月零售销量达到13954辆,这款车型赢在性价比,加上长安汽车的技术,若是日常代步,很划算。

   秦PLUS EV排名第八位,3月零售销量达到13398辆,销量表现依然很稳定。帝豪排名第九位,3月零售销量达到11202辆,国产轿车中的经典车型,抗造、耐用。

    艾瑞泽8排名第十位,3月零售销量达到10577辆,这款国产轿车的特点是产品力偏端化,配置与性能比合资对手有优势。驱逐舰05排名第十一位,3月零售销量达到8135辆,有些遗憾,销量没有过万。

    银河L6排名第十二位,3月零售销量达到8027辆,跟之前相比,销量涨上来了。MG5排名第十三位,3月零售销量达到7581辆,MG品牌开始发力了,为了销量,不再矜持。

    AION S排名第十四位,3月零售销量达到7532辆,竞争对手越来越多,被分走不少销量“蛋糕”。荣威i5排名第十五位,3月零售销量达到7445辆,产品不错,价格够低,销量自然不差。

   此外,进入前二十销量榜单的车型还有卡罗拉、宝来、伊兰特、AION RT、领克03,这些车型3月零售销量都在5800辆以上,销量表现也不差。

鬼斗车观点:从这份榜单上看到,3月份,合资紧凑型轿车的势头很猛,前三甲由老牌合资轿车占领,相反,多款以前热销的新能源家轿销量出现下滑,在这一细分市场,合资品牌继续以价格换市场。

展开查看更多

火星说车新媒体

关注

作为日系品牌三巨头之一,日产中国连续六年销量下滑,同时根据最新的销售数据,日产中国2024年销量同比下滑12.2%至69.7万辆,2025年第一季度销量进一步降至12.1万辆,同比跌幅扩大至27.47%,这种持续萎缩的态势折射出日系品牌在电动化浪潮中的困境,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正经历从燃油车向新能源车的加速转型阶段,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突破50%,同时国产品牌在其中展现出了带头人的作用,2024年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达到61%,而日系车企份额却降至11.2%。

而从日产中国赖以生存的燃油车阵营来看,主力车型轩逸即便采取了大幅降价的策略,但2025年销量依旧同比下滑,奇骏、天籁等车型销量更是不足万辆,这种依赖单一爆款车型的脆弱性,与法系车当年过度倚重标致408、雪铁龙世嘉等产品的困境如出一辙。

而究其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日产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迟缓,尽管日产在2022年就推出了首款纯电车型ARIYA艾睿雅,但目前销量仅有个位数,与比亚迪或特斯拉相比差异过大。而在日系阵营中,丰田已推出搭载阶智驾系统的铂智3X,本田也推出全新电动品牌“烨”,而日产在2024年才计划投资2万亿日元用于电气化研发,这种技术迭代的滞后也是日产销量不佳的原因。

除了技术路线之外,日产在企业战略层面也陷入了摇摆,2024年底日产试图通过与本田合并寻求突破,但因股权分配等问题最终谈判破裂,错失了整合资源的良机。而在公司内部,管理层的动荡同样较大,2025年4月CEO提前离职、执行委员会大规模调整,暴露出战略执行力的薄弱,而这也直接导致经销商信心受挫,在三、四线城市出现了明显的终端渠道收缩。

不过,相较于法系车的全面溃败,日产仍保有扭转局势的潜在机会,目前日产仍有全球年销量超300万辆的规模优势,同时其端品牌英菲尼迪也具有较强的溢价能力,这为技术反攻提供了缓冲空间。根据日产的规划,2025年将推出四款新能源车型,若新车的产品表现能紧跟当前的主流趋势,或能为日产带来转机。此外,日产也开始尝试采用本土智能驾驶合作,这种开放姿态有助于缩短技术落地周期。

从对手的情况来看,大众、通用等企业通过全力推进电动化,2024年在华新能源车销量均突破50万辆,证明传统巨头仍可以通过快速调头取得成功。日产若能在产品环节真正理解中国用户对智能网联、场景化和动力续航的需求,依托日产长期积累起来的技术功底,或能在部分车型上寻求到突破点。

展开查看更多

座驾参谋

关注

2025年3月,日产轩逸系列月销量20784辆,相比2月销量14078辆,有较大的提升。

展开查看更多

车动态

关注

2月份国内市场乘用车总销量为138.2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贡献了76万辆,占国内汽车销量的54%左右,尽管新能源的趋势势不可挡,但从传统合资轿车市场来讲,大众朗逸和日产轩逸销量依然是各自品牌的支柱,轩逸销量依然能达两三万台。

/private/var/folders/sz/9n4ckr4s3n18nr5pdj8wdz3h0000gn/T/com.kingsoft.wpsoffice.mac/picturecompress_20250331162513/output_1.pngoutput_1

展开查看更多

我有车

关注

东风日产多款主力车型的全线降价并非孤立事件。轩逸轩逸·经典、天籁、逍客开启"一口价",表面是应对销量下滑的无奈之举,实则暴露出传统合资模式在新能源浪潮中的系统性危机。

3271.jpg

近日,日产汽车发布了今年2月中国区业绩。数据显示,2月日产汽车中国区销量为3.15万辆,同比下滑24.66%,环比下滑了30.62%,其中东风日产品牌销量仅为2.86万辆。

3272.jpg

东风日产现有的问题,还是过于依赖轩逸了,要知道东风日产乘用车旗下主要有轩逸、逍客、天籁、奇骏、劲客、蓝鸟等车型,其中主销车型严格意义上只有轩逸一款,1月销量2.39万辆,2月则下滑至1.4万辆,值得注意的是,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1月和2月均出现了同比下滑。

中国市场是日系汽车厂商比较重要的市场之一,可是现阶段东风日产方面的确已经陷入了“燃油车难卖,电车不火”的局面,面对自主新势力的崛起,日产汽车的在华发展可以说是压力倍增。

3273.jpg

要知道,东风日产方面曾经也是百万年销俱乐部的成员,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日产中国区销量分别为154.69万辆、145.67万辆、138.15万辆、104.52万辆、79.38万辆,69.66万辆,这跌幅比股票曲线还难绷。其中可以注意到,日产在华去年的销量表现,相比2019和2020年,连一半都没有达到,相当于跌出去超半数的销量

其实除了近年来的价格战影响,东风日产的新能源转型不理想,导致旗下的新能源车的表现也不乐观。就比如东风日产旗下的ARIYA艾睿雅纯电动车型,今年1月下来了仅有9辆,2月甚至没出现在销售榜单当中,这也使得日产汽车在国内市场的空间越来越窄。

3274.jpg

实际上,我们前几年对于东风日产的家族产品矩阵,以及未来规划就有过详细解析,日产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过于依赖燃油车矩阵乃至单一车型,其实这种做法是十分危险的。

现阶段,东风日产携主力车型推出不限时一口价,我觉得单凭降价,可能仍对其销量起不到很的提振作用。毕竟同价位的国产新能源车若免去购置税,落地价只会更低;若这次降价有用了,对于东风日产其实也起不到良性发展。

▲ 东风日产,转型阵痛

3275.jpg

据内部数据,2024年东风日产产能利用率已跌破50%,常州工厂关停后仍有超60万辆闲置产能如同沉重锚链。更严峻的是,日产全球现金流仅能维持12-14个月,这迫使管理层不得不将中国市场的价格体系拦腰斩断。当轩逸的终端价首次下探至自主品牌腹地时,这场保卫战已无关利润,而是关乎生死存亡。

价格跳水的背后,是产品力与市场需求的严重错位。打开东风日产4S店的配置清单,全系车型仍以"移动沙发""省油耐用"为核心卖点,而年轻消费者在意的智能座舱、智驾、800V快充等产品亮点几乎集体缺席。

而且某新势力产品经理透露,他们拆解轩逸e-POWER时发现,其混动架构跟自主新能源的主流混动技术相比,已存在代际差距,三电系统成本却更。当比亚迪秦PLUS DM-i以"油电同价"杀入战场,日产引以为傲的节油特性瞬间失去魔力,由于轩逸的市场空间被不断挤压,最终导致东风日产的整体销量也跟着下滑。

3276.jpg

更值得玩味的是,降价并未带来预期中的销量反弹。根据我们近期采访相关销售朋友,其表示店内轩逸·经典月销从巅峰期到现在跌了至少二分之一,他还自嘲:"现在每卖一辆车都在透支品牌信誉。"这种恶性循环正在形成——越降价越损伤品牌价值,越失血越依赖降价续命。

消费心智的迁移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今在以90和95后主导的购车群体中,"日产技术流"的品牌认知已被"保守过时"取代。某汽车垂媒的调研显示,Z世代消费者选购15万级家轿时,日产出现在购车清单的概率大概不足12%。这种认知坍塌比销量下滑更可怕——当年轻群体默认合资车等于"老年车",尤其是东风日产的车型,年轻人在购车时只是额外考虑对象罢了,想要实现曾经百万年销的目标,其实是很难的,品牌复兴失去了土壤。

展开查看更多

车厘子

关注

先来看看大家最为关注的日产轩逸,从官方的曝光图来看,下一代轩逸的造型比现款更为运动,低趴的造型搭配上更为宽阔的车身,疑似要讨好新的年轻人群,向运动化更靠拢一步。但要知道的是,现款轩逸在向运动靠拢后,销量并不如经典款销量,在正式引入中国市场后,这个车型的外貌会否再次调整值得东风日产考量。

联想截图_20250327160250

展开查看更多

擎风车库

关注

我们查询销量轩逸在2025年2月的销量为14078台,而2024年12月销量更是达37272台,所以换代的节奏还不一定会这么快。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日产这样的品牌再不进行大刀阔斧的产品线的更新换代,那么在国内市场日渐衰落已是必然,也到了“危机”关头了。

展开查看更多

大侠上车

关注

2025年1-2月,东风日产累计销量仅7.69万辆,同比下滑超30%,其中2月销量环比暴跌34.36%。这一数据折射出传统燃油车市场的剧烈震荡。作为日系品牌在华代表,东风日产的主力车型轩逸、逍客、天籁等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轩逸系列曾是东风日产的销量支柱,2024年贡献了33万辆销量,但其1.6L自然吸气发动机+CVT变速箱的组合,在国产插混车型(如比亚迪秦PLUS DM-i)的冲击下显得力不从心。后者以更低的油耗(4.2L/100km)、更强的动力(电机直驱)和相近的价格,直接蚕食轩逸的市场份额。逍客、天籁同样面临类似困境:逍客的2.0L动力系统在国产混动SUV(如宋Pro DM-i)面前性价比不足;天籁的2.0T发动机虽性能尚可,但智能化配置与德系竞品(如大众迈腾)差距显著。

重要核心问题在于传统燃油车技术迭代缓慢,难以满足消费者对“性能+节能+智能”的三重需求。

新能源短板,转型滞后与战略摇摆

尽管东风日产2024年总销量达60万辆,但新能源车型占比不足5%,艾睿雅等电动车型因定价偏(30万元级)和品牌认知度不足,市场表现惨淡。这一现状暴露了其转型的三大痛点。

痛点一:技术路径依赖,从“油改电”到“真电动”的鸿沟

日产虽早于2010年推出Leaf电动车,但长期依赖“油改电”策略,未构建专属电动平台。艾睿雅基于CMF-EV平台开发,但其电池容量(90kWh)与续航(623km CLTC)在20万级市场中并无优势,反被比亚迪汉EV(715km续航)、小鹏P7(702km续航)等压制9

痛点二:智能化滞后,合资品牌的“技术代差”

在智能驾驶领域,东风日产直到2025年3月才推出与Momenta合作的端到端智驾系统,而华为ADS 3.0、小鹏XNGP等已实现城区复杂场景的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方面,其NISSAN OS系统虽搭载通8295芯片,但生态丰富度远逊于鸿蒙OS,语音交互仅支持固定指令,自然语义理解能力薄弱。

痛点三:供应链桎梏,成本控制与产能瓶颈

日产在中国市场的供应链本地化率不足,电池、电驱等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导致成本居不下。艾睿雅的电池采购自宁德时代,但未实现深度绑定,议价能力弱于比亚迪(自研刀片电池)。

天演架构,一场技术自救的豪赌

面对危机,东风日产于2025年3月发布全新新能源架构“天演架构”,并推出首款车型N7,试图以技术革新重振市场。

东风日产想从安全、舒适与智能的三方面进行突破,其表现出来的特点还是可圈可点。安全冗余明显,天演架构采用“3S平台”设计,车身刚性提升20%,并通过四针刺电池试验实现“零热蔓延”。舒适性也有革新,AI零压云毯座椅搭载49个传感器,可自适应调节支撑;全域智能防晕车技术覆盖6大易晕场景,解决电车通病。智驾全面升级,与Momenta合作的端到端大模型支持城市NOA,无保护左转、施工绕行等场景通过率达95%。

N7定位中级纯电轿车,预售价或超25万元,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3、比亚迪汉EV。其技术配置虽亮眼,但品牌溢价能力不足:消费者对“日产=家用车”的固有认知,可能阻碍其冲击端市场。

表现出的矛盾点也是有点,天演架构的技术投入需要规模化摊薄成本,但定价策略可能限制销量,形成“技术领先却叫好不叫座”的困局。

日产品牌的未来,自救还是被出局?

技术本土化,从“全球车”到“中国车”的转型。日产提出“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战略,但需真正落地。例如,N7的AI零压座椅基于1500名中国用户数据开发,体现了本土化决心。然而,若无法在智能生态(如鸿蒙车机互联)和供应链(如电池本地化生产)上突破,仍难摆脱“技术跟随者”角色。

品牌重塑,从“家用车”到“科技品牌”的跨越。日产需打破“省油耐用”的刻板印象,通过频技术发布(如天演架构)和用户运营(如社群共创),重塑科技形象。参考比亚迪从“性价比之王”到“技术引领者”的转型,品牌升级是必由之路。

生态合作,开放还是封闭?与华为、Momenta的合作是双刃剑:虽能快速补足智能化短板,但可能削弱自主技术掌控力。如何平衡“借力”与“自立”,是所有合资品牌的核心课题。

大侠车说:

东风日产的销量暴跌与技术突围,揭示了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浪潮中的生存法则:要么彻底转型,要么被淘汰。天演架构的发布是积极的信号,但其成功取决于能否在成本、品牌、生态三方面实现突破。若日产能依托技术积淀,真正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或许能在新能源赛道上实现“逆袭”;若继续固守燃油车红利,则难逃市场份额被蚕食的命运。

展开查看更多
正在加载中
加载失败,轻触加载
已经到底啦
暂无相关数据

CopyRight © 2000-2025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