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逸cvt和轩逸xe
320条内容
说实话,怎么推荐,我觉得还是“销量为王”为准吧,因为4月还没过去,咱们可以先拿今年3月的日系车销量榜单作为参考,数据是乘联会发的,可信度很高,参考价值大。
东风日产轩逸
厂商指导价:10.86-17.49万
经销商报价:6.98-15.49万
首先得说,榜一大哥还是那个熟悉的身影,东风日产的轩逸。这家伙,3月份卖了23154辆,稳坐头把交椅。
不过有点要指出,跟去年同期比,这车的销量可是下滑了17.80%,那么这就有点意思了,虽然还是第一,但这跌幅也不算小了,难道是消费者们开始“喜新厌旧”了不成?还是说被咱们自主品牌卷得有点喘不过气了?
但是话说回来,轩逸这车能常年霸榜,靠的就是一个“稳”字,皮实耐用省油,家用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底子还是厚啊。今年累计下来,也卖了64379辆,实力依然不容小觑。
东风本田CR-V
厂商指导价:18.59-26.39万
经销商报价:12.59-20.39万
接下来看看号称买发动机送车壳的本田,表现可就抢眼多了。排第二的是东风本田的CR-V,这哥们儿3月份卖了22549辆,离轩逸就差那么一丢丢。
关键是,跟去年比,销量直接暴涨了39.02%!这你受得了吗?将近四成的增长啊,简直跟打了鸡血似的!
由此可见,CR-V的产品力还是挺能打的,主要是混动版本贡献了不少力量。今年累计销量也达到了45725辆,势头很猛,值得关注。
广汽本田雅阁
厂商指导价:17.98-23.88万
经销商报价:12.98-18.88万
紧随其后的是广汽本田的雅阁,排名第三,3月份卖了20218辆。虽然没CR-V那么夸张,但同比也增长了22.41%,这成绩也相当不错了。
要知道,现在中型轿车市场那可是卷得飞起,雅阁还能有两位数的增长,说明还是有很多消费者认它的。
设计年轻、空间够用,再加上本田的品牌力,确实有它的道理。今年累计销量是35779辆,表现稳定。
经销商报价:6.98-15.49万
首先得说,榜一大哥还是那个熟悉的身影,东风日产的轩逸。这家伙,3月份卖了23154辆,稳坐头把交椅。
不过有点要指出,跟去年同期比,这车的销量可是下滑了17.80%,那么这就有点意思了,虽然还是第一,但这跌幅也不算小了,难道是消费者们开始“喜新厌旧”了不成?还是说被咱们自主品牌卷得有点喘不过气了?
但是话说回来,轩逸这车能常年霸榜,靠的就是一个“稳”字,皮实耐用省油,家用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底子还是厚啊。今年累计下来,也卖了64379辆,实力依然不容小觑。
东风本田CR-V
厂商指导价:18.59-26.39万
经销商报价:12.59-20.39万
接下来看看号称买发动机送车壳的本田,表现可就抢眼多了。排第二的是东风本田的CR-V,这哥们儿3月份卖了22549辆,离轩逸就差那么一丢丢。
关键是,跟去年比,销量直接暴涨了39.02%!这你受得了吗?将近四成的增长啊,简直跟打了鸡血似的!
由此可见,CR-V的产品力还是挺能打的,主要是混动版本贡献了不少力量。今年累计销量也达到了45725辆,势头很猛,值得关注。
广汽本田雅阁
厂商指导价:17.98-23.88万
经销商报价:12.98-18.88万
因为前段时间有个车友反反复复私信我,说自己想入手一辆燃油轿车,要省油经济,优先考虑日系车,预算可多可少,看我怎么推荐。
说实话,怎么推荐,我觉得还是“销量为王”为准吧,因为4月还没过去,咱们可以先拿今年3月的日系车销量榜单作为参考,数据是乘联会发的,可信度很高,参考价值大。
东风日产轩逸
厂商指导价:10.86-17.49万
经销商报价:6.98-15.49万
首先得说,榜一大哥还是那个熟悉的身影,东风日产的轩逸。这家伙,3月份卖了23154辆,稳坐头把交椅。
不过有点要指出,跟去年同期比,这车的销量可是下滑了17.80%,那么这就有点意思了,虽然还是第一,但这跌幅也不算小了,难道是消费者们开始“喜新厌旧”了不成?还是说被咱们自主品牌卷得有点喘不过气了?
但是话说回来,轩逸这车能常年霸榜,靠的就是一个“稳”字,皮实耐用省油,家用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底子还是厚啊。今年累计下来,也卖了64379辆,实力依然不容小觑。
紧凑型轿车市场,是合资品牌与国产品牌对阵的主要阵地。国产品牌通过燃油车与新能源双线出击,跟合资对手抢市场份额,而合资品牌也放下身段,降低价格门槛,死拼销量,试图保住市场份额。
销量往往能够说明问题,日前,乘联会发布3月零售销量数据,鬼哥整理出紧凑型轿车市场销量排名前二十的榜单。接下来,看看榜单上谁才是真正的赢家?为想要在4月份购车的消费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榜单上,排名第一的车型是朗逸,这款车型3月零售销量达到24042辆,这款德系老将再次登上“销冠”的位置,当然,这与终端价格到位,以及大众的口碑与品质也有直接关系。
轩逸排名第二位,3月零售销量达到20784辆,它曾是紧凑型轿车市场中的王牌家轿,销量居高不下,3月份,轩逸的市场表现依然不错,位居榜单“亚军”席位。
速腾排名第三位,3月零售销量达到19286辆,面对一众新能源对手的围攻,速腾算是扛住了压力,继续稳居榜单前三甲,多年积累的口碑以及比同级对手高半级的产品力,是这款车型销量走高的主要原因。
小鹏MONA M03排名第四位,该车型3月零售销量达到16593辆,算是榜单上的“黑马”车型,这款紧凑型轿车切中年轻人的需求与喜好,销量一路走高。
星瑞排名第五位,3月零售销量达到15210辆,这款国产燃油经济型轿车也是榜单上的“尖子生”,它的特点是产品力比同级对手略高,加上吉利的品牌效应,很多消费者认可。
秦PLUS DM排名第六位,3月零售销量达到13989辆,销量与排名有所下滑,势头不如之前强劲。逸动排名第七位,3月零售销量达到13954辆,这款车型赢在高性价比,加上长安汽车的技术,若是日常代步,很划算。
紧凑型轿车市场,是合资品牌与国产品牌对阵的主要阵地。国产品牌通过燃油车与新能源双线出击,跟合资对手抢市场份额,而合资品牌也放下身段,降低价格门槛,死拼销量,试图保住市场份额。
销量往往能够说明问题,日前,乘联会发布3月零售销量数据,鬼哥整理出紧凑型轿车市场销量排名前二十的榜单。接下来,看看榜单上谁才是真正的赢家?为想要在4月份购车的消费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榜单上,排名第一的车型是朗逸,这款车型3月零售销量达到24042辆,这款德系老将再次登上“销冠”的位置,当然,这与终端价格到位,以及大众的口碑与品质也有直接关系。
轩逸排名第二位,3月零售销量达到20784辆,它曾是紧凑型轿车市场中的王牌家轿,销量居高不下,3月份,轩逸的市场表现依然不错,位居榜单“亚军”席位。
速腾排名第三位,3月零售销量达到19286辆,面对一众新能源对手的围攻,速腾算是扛住了压力,继续稳居榜单前三甲,多年积累的口碑以及比同级对手高半级的产品力,是这款车型销量走高的主要原因。
小鹏MONA M03排名第四位,该车型3月零售销量达到16593辆,算是榜单上的“黑马”车型,这款紧凑型轿车切中年轻人的需求与喜好,销量一路走高。
星瑞排名第五位,3月零售销量达到15210辆,这款国产燃油经济型轿车也是榜单上的“尖子生”,它的特点是产品力比同级对手略高,加上吉利的品牌效应,很多消费者认可。
秦PLUS DM排名第六位,3月零售销量达到13989辆,销量与排名有所下滑,势头不如之前强劲。逸动排名第七位,3月零售销量达到13954辆,这款车型赢在高性价比,加上长安汽车的技术,若是日常代步,很划算。
秦PLUS EV排名第八位,3月零售销量达到13398辆,销量表现依然很稳定。帝豪排名第九位,3月零售销量达到11202辆,国产轿车中的经典车型,抗造、耐用。
艾瑞泽8排名第十位,3月零售销量达到10577辆,这款国产轿车的特点是产品力偏高端化,配置与性能比合资对手有优势。驱逐舰05排名第十一位,3月零售销量达到8135辆,有些遗憾,销量没有过万。
银河L6排名第十二位,3月零售销量达到8027辆,跟之前相比,销量涨上来了。MG5排名第十三位,3月零售销量达到7581辆,MG品牌开始发力了,为了销量,不再矜持。
AION S排名第十四位,3月零售销量达到7532辆,竞争对手越来越多,被分走不少销量“蛋糕”。荣威i5排名第十五位,3月零售销量达到7445辆,产品不错,价格够低,销量自然不差。
此外,进入前二十销量榜单的车型还有卡罗拉、宝来、伊兰特、AION RT、领克03,这些车型3月零售销量都在5800辆以上,销量表现也不差。
鬼斗车观点:从这份榜单上看到,3月份,合资紧凑型轿车的势头很猛,前三甲由老牌合资轿车占领,相反,多款以前热销的新能源家轿销量出现下滑,在这一细分市场,合资品牌继续以价格换市场。
作为日系品牌三巨头之一,日产中国连续六年销量下滑,同时根据最新的销售数据,日产中国2024年销量同比下滑12.2%至69.7万辆,2025年第一季度销量进一步降至12.1万辆,同比跌幅扩大至27.47%,这种持续萎缩的态势折射出日系品牌在电动化浪潮中的困境,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正经历从燃油车向新能源车的加速转型阶段,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突破50%,同时国产品牌在其中展现出了带头人的作用,2024年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达到61%,而日系车企份额却降至11.2%。
而从日产中国赖以生存的燃油车阵营来看,主力车型轩逸即便采取了大幅降价的策略,但2025年销量依旧同比下滑,奇骏、天籁等车型销量更是不足万辆,这种依赖单一爆款车型的脆弱性,与法系车当年过度倚重标致408、雪铁龙世嘉等产品的困境如出一辙。
而究其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日产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迟缓,尽管日产在2022年就推出了首款纯电车型ARIYA艾睿雅,但目前销量仅有个位数,与比亚迪或特斯拉相比差异过大。而在日系阵营中,丰田已推出搭载高阶智驾系统的铂智3X,本田也推出全新电动品牌“烨”,而日产在2024年才计划投资2万亿日元用于电气化研发,这种技术迭代的滞后也是日产销量不佳的原因。
除了技术路线之外,日产在企业战略层面也陷入了摇摆,2024年底日产试图通过与本田合并寻求突破,但因股权分配等问题最终谈判破裂,错失了整合资源的良机。而在公司内部,管理层的动荡同样较大,2025年4月CEO提前离职、执行委员会大规模调整,暴露出战略执行力的薄弱,而这也直接导致经销商信心受挫,在三、四线城市出现了明显的终端渠道收缩。
不过,相较于法系车的全面溃败,日产仍保有扭转局势的潜在机会,目前日产仍有全球年销量超300万辆的规模优势,同时其高端品牌英菲尼迪也具有较强的溢价能力,这为技术反攻提供了缓冲空间。根据日产的规划,2025年将推出四款新能源车型,若新车的产品表现能紧跟当前的主流趋势,或能为日产带来转机。此外,日产也开始尝试采用本土智能驾驶合作,这种开放姿态有助于缩短技术落地周期。
从对手的情况来看,大众、通用等企业通过全力推进电动化,2024年在华新能源车销量均突破50万辆,证明传统巨头仍可以通过快速调头取得成功。日产若能在产品环节真正理解中国用户对智能网联、场景化和动力续航的需求,依托日产长期积累起来的技术功底,或能在部分车型上寻求到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