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塔纳Vista志俊
71条内容
王晓秋说,“平权的本质,就是新鲜事物的普及化过程,推动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上汽在平权的驱动下,要实现的是‘进阶’——这不仅是技术的进阶,也是体验的进阶。”
比如上汽DMH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突破46.3%,树立了行业标杆;搭载该系统的整车实测续航超过2200KM,百公里平均油耗2.49L,打破了行业纪录。
除此之外,上汽还在研发超高集成的电驱系统,实现了相同体积下,重量更轻、动力更强、能耗更低。
——这一切,是为了满足用户对极致效率和成本节约上的体验进阶,“用相同的钱、跑更远的路”。
再比如,上汽在行业内首创了“主/被动一体”智能安全系统,通过更坚固的车身、更灵敏的底盘和更精准的控制,保证了车辆的安全;
而对于大家关注的电池安全,上汽早就制定了高于国标30%的安全标准,并进行了6倍于国标时长的极限测试,“魔方”电池投产时即达成行业唯一“零自燃、零热失控”的安全表现。
——这一切,是为了满足用户在安全感上的体验进阶,“全方位守护用户出行的每一程”。
而在“上汽之夜”上,与上汽并肩畅谈“智能体验进阶”的,则是智能领域的“超强朋友圈”。
再比如,上汽在行业内首创了“主/被动一体”智能安全系统,通过更坚固的车身、更灵敏的底盘和更精准的控制,保证了车辆的安全;
而对于大家关注的电池安全,上汽早就制定了高于国标30%的安全标准,并进行了6倍于国标时长的极限测试,“魔方”电池投产时即达成行业唯一“零自燃、零热失控”的安全表现。
——这一切,是为了满足用户在安全感上的体验进阶,“全方位守护用户出行的每一程”。
而在“上汽之夜”上,与上汽并肩畅谈“智能体验进阶”的,则是智能领域的“超强朋友圈”。
华为终端BG智选车业务部总监汪严旻、Momenta CEO曹旭东、火山引擎总裁谭待、OPPO智行总经理章欣,和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党委副书记贾健旭一同,在这场相对轻松的“家宴”上,对上汽下一步的智能化展开了畅想。
而实际上,包括覆盖从L2+到L4级的智驾系统;与各种品牌手机生态适配的智舱系统;以及在全新智舱系统里,语音识别率接近100%,响应延迟低于0.15秒,可以做到“秒懂秒回”;能够提前预测用户需求、基于AI的大模型……
这些在“超强朋友圈”伙伴们的携手之下,在上汽下一步的新车上都能予以实现。而最近炙手可热的可实现线控转向、原地掉头等功能的智能底盘系统,也正是上汽自身的拿手好戏。
两年后的1985年,第一届上海国际车展举办。
两年一度,今年,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车展即将到来。
作为车圈盛事,上海国际车展对于整个汽车行业而言,可谓是汽车市场的重要风向标,是技术创新与市场趋势的重要展示平台,地位与重要性不言而喻。
尤其是随着近些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汽车市场格局与趋势时刻在发生变化,而全球车企汇聚一堂的上海国际车展,正是洞察行业发展的绝佳窗口。
行业的竞争趋势、车企的战略思考、大佬们的犀利观点以及最新的智能电动汽车和有趣的技术创新等等,这些在车展现场我们都能看到。
今年,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车展将于4月23日至5月2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其中4月23日至4月24日为媒体日,4月25日至26日为专业观众日,4月27日至5月2日为公众日。
车展现场我们能看到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家中外知名企业的技术成果展示,包括国内外整车车企、上下游供应商以及前沿科技公司,最新的汽车科技与产品技术创新趋势,在今年的上海国际车展可以尽收眼底。
除了展会,作为全球汽车人汇聚一堂的时刻,上海国际车展还将在4月22日首次举办2025全球汽车领袖圆桌会议,内容以汽车产业全球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为主题,邀请国内外顶尖品牌车企、供应链及相关高科技公司负责人出席。
而在整个车展期间,除各家车企发布会,上海国际车展现场还会举办各类会议和论坛近20场,内容涵盖汽车关键技术、半导体产业、汽车出海、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等话题。行业的前沿思考、技术的深度解读与探索趋势,我们均可以一睹为快。
今年第二十一届上海车展主题为“拥抱创新 共赢未来”,2023年,第二十届上海国际车展的主题是“拥抱汽车行业新时代”。
从拥抱新时代,到共赢未来,过去几届上海车展,正是见证了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蓬勃发展的崛起时刻。
2023年上海车展,新能源新车发布数量首次超过了燃油车,新能源车型已经牢牢占据了大多数展台的绝对C位。
2021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上海车展依然吸引了全球主流汽车品牌参展,而就在此届车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成为车企之间无可争议的焦点。
同时伴随着几届上海车展上新能源汽车的大放异彩,中国汽车品牌也在过去几年在智能化、电动化的道路上对合资品牌实现了弯道超车。
过去几届车展现场,正是一批以中国品牌为代表的新势力们,展现了当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生机。
而今年的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车展将成为分水岭,在智能化上落后的车企很有可能会被排除在决赛圈门外。
所以AutoLab将以“智定”为主题,在车展期间对新车、新技术进行报道,同时,跟往年一样,我们还将在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车展现场搭设展台,欢迎读者朋友们现场打卡!
2023年上海车展,新能源新车发布数量首次超过了燃油车,新能源车型已经牢牢占据了大多数展台的绝对C位。
2021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上海车展依然吸引了全球主流汽车品牌参展,而就在此届车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成为车企之间无可争议的焦点。
同时伴随着几届上海车展上新能源汽车的大放异彩,中国汽车品牌也在过去几年在智能化、电动化的道路上对合资品牌实现了弯道超车。
过去几届车展现场,正是一批以中国品牌为代表的新势力们,展现了当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生机。
而今年的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车展将成为分水岭,在智能化上落后的车企很有可能会被排除在决赛圈门外。
所以AutoLab将以“智定”为主题,在车展期间对新车、新技术进行报道,同时,跟往年一样,我们还将在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车展现场搭设展台,欢迎读者朋友们现场打卡!
很多司机都开过普桑,毕竟当年很多驾校都是用它来当教练车。开老普桑时我们可以轻松看到发动机盖,就像下图那样:
但是现在的汽车你坐进驾驶室后会发现几乎看不到发动机盖了。按理说能看到发动机盖一定程度上是有助于判断车头位置的,那为何厂家要设计的让人看不到呢?
其实并不是厂家故意设计成让你看不到发动机盖的,而是为了满足行人碰撞保护法规而做出的设计,只是设计结果使得你看不到发动机盖了。
老普桑的车头又平又直,棱角分明,非常板正,整个发动机盖几乎是纯平的,前后高度差很小,视线几乎没有遮挡,所以开车的时候能看到很大面积的发动机盖。
而现在的轿车车头都是前低后高,前面低的部分就跟捉迷藏一样,哪怕你坐姿再高,它都永远都藏在你的视线盲区里。你只能看到发动机盖隆起最高的那一部分。
这就是设计不同所带来的后果,而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就是行人碰撞保护法规。因为小轿车车头一般都比人体重心低,所以撞到人后人体上半部分会在惯性作用下直接“摔”在发动机盖或者挡风玻璃上,人体越往上的部分“摔”的速度越快、伤害也更大。
老普桑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还没有行人碰撞保护的规定,所以它的车头设计就没那么多约束。但那时候汽车撞到人伤害确实也更大。
因为普桑发动机盖子下面紧挨着各种零部件,撞人后机盖没有足够的变形缓冲空间,人头部受到的冲击很大。
而现在的轿车发动机盖都是很明显的前低后高。这样一来发动机盖与零部件之间就有足够的空间,撞人后发动机盖可以充分变形缓冲,降低伤害。甚至有些车撞人后发动机盖还会自动弹起来,提供更大的缓冲。
而正是这种发动机盖前低后高的设计,导致机盖绝大部分面积都在盲区内,所以你坐在驾驶室里就看不到它了。
但是现在的汽车你坐进驾驶室后会发现几乎看不到发动机盖了。按理说能看到发动机盖一定程度上是有助于判断车头位置的,那为何厂家要设计的让人看不到呢?
其实并不是厂家故意设计成让你看不到发动机盖的,而是为了满足行人碰撞保护法规而做出的设计,只是设计结果使得你看不到发动机盖了。
老普桑的车头又平又直,棱角分明,非常板正,整个发动机盖几乎是纯平的,前后高度差很小,视线几乎没有遮挡,所以开车的时候能看到很大面积的发动机盖。
而现在的轿车车头都是前低后高,前面低的部分就跟捉迷藏一样,哪怕你坐姿再高,它都永远都藏在你的视线盲区里。你只能看到发动机盖隆起最高的那一部分。
这就是设计不同所带来的后果,而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就是行人碰撞保护法规。因为小轿车车头一般都比人体重心低,所以撞到人后人体上半部分会在惯性作用下直接“摔”在发动机盖或者挡风玻璃上,人体越往上的部分“摔”的速度越快、伤害也更大。
老普桑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还没有行人碰撞保护的规定,所以它的车头设计就没那么多约束。但那时候汽车撞到人伤害确实也更大。
很多司机都开过普桑,毕竟当年很多驾校都是用它来当教练车。开老普桑时我们可以轻松看到发动机盖,就像下图那样:
但是现在的汽车你坐进驾驶室后会发现几乎看不到发动机盖了。按理说能看到发动机盖一定程度上是有助于判断车头位置的,那为何厂家要设计的让人看不到呢?
其实并不是厂家故意设计成让你看不到发动机盖的,而是为了满足行人碰撞保护法规而做出的设计,只是设计结果使得你看不到发动机盖了。
老普桑的车头又平又直,棱角分明,非常板正,整个发动机盖几乎是纯平的,前后高度差很小,视线几乎没有遮挡,所以开车的时候能看到很大面积的发动机盖。
而现在的轿车车头都是前低后高,前面低的部分就跟捉迷藏一样,哪怕你坐姿再高,它都永远都藏在你的视线盲区里。你只能看到发动机盖隆起最高的那一部分。
这就是设计不同所带来的后果,而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就是行人碰撞保护法规。因为小轿车车头一般都比人体重心低,所以撞到人后人体上半部分会在惯性作用下直接“摔”在发动机盖或者挡风玻璃上,人体越往上的部分“摔”的速度越快、伤害也更大。
老普桑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还没有行人碰撞保护的规定,所以它的车头设计就没那么多约束。但那时候汽车撞到人伤害确实也更大。
因为普桑发动机盖子下面紧挨着各种零部件,撞人后机盖没有足够的变形缓冲空间,人头部受到的冲击很大。
而现在的轿车发动机盖都是很明显的前低后高。这样一来发动机盖与零部件之间就有足够的空间,撞人后发动机盖可以充分变形缓冲,降低伤害。甚至有些车撞人后发动机盖还会自动弹起来,提供更大的缓冲。
而正是这种发动机盖前低后高的设计,导致机盖绝大部分面积都在盲区内,所以你坐在驾驶室里就看不到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