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S级燃油
209条内容
即便2022年欧盟方面曾经立过一个远大的flag,立志要从2035年起禁售会导致碳排放的新燃油车。欧洲也一直在倡导大家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推动减排。
只不过,理想与现实终究是有差距的。这么多年下来,欧洲的电动化转型之路并没有变得越来越顺畅,反而出现了电动车在欧洲生产与销售愈发艰难的情况。
那么,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为什么中国汽车行业能转型的那么顺利呢?其实,说白了,欧洲车圈主要就是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群众基础差,二是车企没信心。
都知道电动化转型是趋势,但奈何欧洲消费者不买账。倒不是因为电动化真的不能满足用户需求,而是欧洲的电动车对于本土用户来说,属于“高消费”。比如德国,其电动车的均价差不多在7万欧元左右,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德国联邦政府还取消了一些补贴,用户的购车压力实在太大。
再加上电动车在德国用车成本也比较高,德国联邦统计局曾经发布过一个调查数据,一个年用电量低于2500千瓦时的德国家庭支付的电价为每千瓦时45.36欧分,合人民币每度电近3.6元,这个用车成本,和用油的区别并不大。
要知道,我国平均家庭电价为每度电才几毛钱,在中国被当作关键“卖点”的成本部分,到了欧洲很多国家,反而成了一大弊端。所以,中国新能源车企转型速度快,是有一定的先天优势的。
而欧洲购车成本高,用车成本经济性不显著,,属于“天时地利人和”全都不占,电动车推广自然阻力重重。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仅不足30%的欧洲消费者计划购买电动车,其中超过半数消费者明确表示,不会购买价格超过3.5万欧元的电动车。
用户不积极,难以取得预期效果,车企又在一个自己并熟悉的电动车赛道竞争,电动化转型之路举步维艰。
一面是欧盟碳排放新规实施压力,一面是电动化转型的高昂投入,连带着传统供应链利润空间也在持续压缩,这个时候,欧洲车圈的各家企业只能迫不得已进行裁员“保命”,甚至有些车企又重新燃起了发展内燃机的想法。
首席执行官康林松曾经表示过,奔驰已经为继续生产内燃机汽车做好了准备,甚至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对内燃机技术进行更新,还打算在 2027 年推出全新的内燃机车型阵容。
看得出来,这个曾经喊出“要在 2030 年前于主要市场全面转向电动汽车销售”的百年车企,信心已经所剩无几了。
更值得关注的是,不管是断臂求生,进行一波又一波的裁员,还是重新回到燃油赛道,对于欧洲汽车行业发展,都未必是一件好事。
一方面,供应链企业通过业务剥离、裁员重组等方式应对利润下滑,的确可以短期改善财务报表。
但同样也存在削弱长期技术储备的风险,一旦技术储备不足,在竞争中反而更容易被淘汰。
另一方面,现在全球汽车行业的主流就是电动化和智能化,如果德国车圈信心普遍不足,转而回到燃油赛道这个“舒适区”,将意味着其可能会离主流趋势越来越远。毕竟,电动化以及软件定义汽车(SDV)是这个时代的竞争力,如果你没有,就很可能被时代淘汰。
虽然奔驰方面已经确认了下一代S级依然使用燃油版和纯电版本,但关于2026款奔驰S级的外观,依然没有太多消息。但是在今天,梅赛德斯奔驰方面表示,2026款奔驰S级将有“改头换面”的重大升级。
奔驰方面在去年就曾表示,对于S级的换代,远远要比其他车型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除了常规的原因之外,还包括要符合欧7和中国国7的相关排放标准。
在轿车阵容里,奔驰今年也将更新第三代CLA的燃油版以及纯电版;另外,奔驰方面还表示今年将推出纯电版GLC和纯电版C级轿车。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款纯电版车型在奔驰内部的命名并不是EQC SUV和EQC,所以这两台车将大概率采用全新的奔驰纯电技术。
虽然下降2.24%但依旧是燃油动力汽车品牌里保值率最高的,排在第二名的宾利(77.89%)。在海外品牌里保值率排在本期第十名的是大众汽车,数据为59.82%,低于奔驰、丰田、本田、奥迪和宝马,雷克萨斯和MINI品牌的保值率也比较高。
2.五菱汽车,59.44%。
五菱是中国汽车品牌里本期保值率最高的,第二名是奇瑞汽车、58.00%,第三名是领克汽车、57.51%。五菱汽车的燃油车以入门级MPV为主,比如五菱宏光,其次还有一些微型面包车和微型卡车;在这一类工具车里,五菱汽车的市场占有率最高,保值率排在第一也并不奇怪。
3.理想汽车,75.85%。
这是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保值率的第一名,但客观上还是低于保时捷新能源汽车的81.20%和特斯拉的81.10%——综合品牌里的理想汽车排名第三。在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里排名第二的品牌是极氪汽车,成绩为74.07%;零跑汽车以69.86%排在第三名。销量非常高的比亚迪汽车以68.82%排在本期第六,低于阿维塔的69.20%和奇瑞新能源的69.00%。鸿蒙智行系列以67.39%排在第十。
注意重点:上述数据里的燃油车均为“三年保值率”而新能源汽车均为“一年保值率”的结果。
新能源汽车的保值率显然低于燃油车。
传统燃油车真的做不了智能汽车吗?
汽车爱好者们的观点并不一致,新能源汽车用户多赞同卢放的观点,可是也有一些燃油车用户并不认可。然而只需要看一则车讯即可找出正确答案。相信持续关注智能汽车驾驶技术发展的汽车爱好者不会忘记传统品牌里的奔驰汽车,由梅赛德斯奔驰打造的S级和EQS车型搭载了Drive Pilot智能驾驶系统;类似的智能驾驶系统都很多,几乎各大车企都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系统。
但是到目前为止,不论是在本土市场还是在海外市场里,获得L3级合法认证的车屈指可数;而面向C端用户市场销售,并由车企做出有关智能驾驶系统发生故障由企业担责的,那也就是梅赛德斯奔驰的这两款车了。
其中的奔驰S级依然是燃油车。
看来结论已经很清晰了,不过一般燃油车确实有驱动系统结构复杂、反应时间长和冗余不足的缺点;但也不能否认有些车企可以打造出具备高水平的燃油动力智能汽车。可是这个话题并不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如之前所讲,判断智能汽车的驾驶系统是否智能的参考非常明了——达到L3级就好。达不到就别提好与不好。因为只有达到且明确标准为L3级,用户在使用系统的过程中发生意外才能明确由车企担责。反之,可以用但需要自己为交通事故风险担责,这样的智能汽车没有一台真正“颠覆”燃油车。
这是不能否认的客观事实。
现在的燃油车里虽然也有一些车辆装上了大屏幕或娱乐屏,可是其使用体验还是难以与电动车相媲美。除非是少数中、高端车会应用高标准的车机芯片,系统生态的体验也相当理想。然而这些车也不过是与一部分价格相对低廉的主流车的系统体验相当,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电瓶”是决定差异的关键。
汽车用户总是要考虑用车成本的,当然用高端车的车主基本除外。燃油车没有大容量的驻车电源,整车只有一块“启动电瓶。”顾名思义,这块铅酸电瓶的作用是用于启动发动机,其次才是在熄火之后短暂的为车辆配置供电。
高算力的芯片、高分辨率的屏幕、多声道音响系统和其他电子配置的耗电量是比较大的,车辆熄火之后用上几十分钟就能导致电瓶亏电——结果自然是无法启动发动机。反之,想要不亏电就得启动发动机才能在停车时长时间的使用智能座舱,或者高频率的使用,可是怠速停车的耗油量是相当高的。并且随着汽油车也加上了颗粒物捕捉器,长时间的怠速会快速堵塞捕捉器;随着捕捉器堵塞程度的逐渐加剧,车辆的耗油量可以翻几倍,动力也会明显变差。
这就是燃油车不适合高标准智能座舱的原因,但也并非是技术层面做不到,这是用户需求决定的结果。
内燃机不会轻易的被淘汰,燃油车不会很快的退出舞台。
参考这位CEO的访问内容,下一代S级也将与其他豪华品牌一样,分别推出燃油版和纯电版两个分支,这也与现有的G级拥有相似的产品线构成,至于是像G级那样直接命名为EQG,还是另起炉灶配上一个足够辨识度的名字,只有到发布的时候才知道。
参考Motor 1提供的情报,奔驰在电动S级上依旧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目前主流的做法是,新一代车型同时推出纯电版和燃油版,简单理解就是将使用兼容两种能源形式的平台,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奔驰的做法表面上一样,但实际上电动驱动的S级,和燃油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平台,只是两者的设计风格一致。
从客观上来看,此前奔驰将纯电产品与传统燃油产品切割,并不能说是一个错误的决策。一方面,像S-Class、E-Class轿车这些有着极强传承与历史意义的车型,如果进行激进的革新也许会引起消费者的不满;另一方面,完全抛掉“包袱”从零开始打造的EQ系列,通过大胆的低风阻外观和更激进的“大屏幕”,从“诚意”上看确实要比简单的油改电车型更加优秀。
只不过,原本想“既要又要”的奔驰,最后却落得个“既没也没”的下场:EQS的销量就不用我多说了,由于缺乏有竞争力的电动化车型支撑,就连S级轿车今年第一季度的销量也下跌了37%。第二季度S级、GLS、EQS、EQS SUV这四款旗舰车型的综合销量,更是同比暴跌了23%。
更杀人诛心的是,与此同时,宝马7系、8系两款旗舰产品的上半年销量却有了11.4%的涨幅,受此影响,生产S-Class轿车的德国辛德芬根工厂,也不得不进行减产。
要知道,当初在EQS发布的时候,奔驰可是立下了豪言壮志,称要让EQS在2030年对传统的S级轿车实现“取代”,而没想到,最后这款具备划时代意义的产品,却还是只能成为S-Class的附属品。
毕竟,高端豪车市场与家用车市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豪车的消费者并不需要低能耗,更不需要你为了优化空间而缩小车头车尾的占比来扩大乘员舱的面积。他们想要的是修长的车头,优雅的车身姿态,哪怕这台车连发动机都没有,哪怕这样会极大地浪费空间。
毕竟,“浪费”也是豪华的一样表现方式。
恰好,就在日前,奔驰CEO康林松也进行了自己年内的第四次访华,他不仅宣布了计划将对北京奔驰、福建奔驰两大合作伙伴投入140亿人民币,用以进一步拓宽中国本土的车型序列,同时还公布了奔驰未来一系列的新车计划。
比如,2025年奔驰就将在中国市场投产全新的CLA纯电轿跑,新车除了国产化之余,还将会作本土化加长处理。这款新车的概念版本在此前已经展出,其采用的MMA平台,在后续也将会成为奔驰多款车型的共用平台,不管是电动车型还是燃油车型都将一律采用此平台打造。
除了CLA以外,更重磅的消息应该就是中大型SUV GLE的国产化也已经被提上日程。据透露,国产长轴距版本的全新一代GLE,将会由奔驰的中国团队主导开发,这也意味着它在智能化、科技化上的表现将会比现有车型更出色。
此前,宝马凭借着率先将X5进行国产并加长的举动,成功统治了BBA中大型SUV的市场,并在燃油车最后的巅峰时刻,为自己带来丰厚的利润,如今奔驰在这个时间节点才把GLE进行国产,是不是已经有些迟了呢?当然,与隔壁的奥迪Q7相比,那奔驰至少还是值得表扬的。
召回的原因,则是因为涉事车的低压燃油管的连接软管可能因所在区域的较高温度而加速老化,影响连接的紧密性。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导致燃油滴漏和明显的燃油气味,从而存在不合理排放的风险。
奔驰
有鉴于此,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将通过梅赛德斯-奔驰授权经销商召回相关车辆。
召回之后,奔驰授权经销商将会为涉事车辆免费更换低压燃油管路的连接软管,同时为这些车辆加装隔热装置,从而消除危害。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2年,因为同样的问题,奔驰就在国内市场召回了部分进口奔驰S级车辆。
奔驰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消息显示,彼时涉及到的车辆主要为生产日期在2017年2月6日至2019年11月12日期间的部分进口S级系列汽车,共计1534辆。
所以,这次召回活动可以视为彼时召回活动的扩大召回行动。
作为国内一线豪车品牌,奔驰深受国人喜爱,具有很高的认知度和知名度。市场表现方面,奔驰也一向有着不错的表现。
奔驰
不过,如今奔驰在国内市场的销量,也呈现出一定的走低趋势。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梅赛德斯-奔驰在国内市场的累计销量为60.01万台。
相比去年同期,奔驰的销量下滑了6%。应该说,奔驰在中国市场销量下滑,是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竞争的激烈,使得国内市场很多品牌和厂商都承受了很大的市场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不少车企或者品牌的销量,都会产生一定的波动。
奔驰
奔驰虽然在国内市场具有很高的影响力,但是依然难以逃脱市场的竞争,所以销量下滑并非不可理解。
另一方面、目前国内汽车品牌不断冲高,使得国内豪华品牌市场的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动。
曾几何时,自主品牌主要在经济车型市场,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如今随着中国品牌的崛起,自主品牌在高端市场已经得到越来越高的认可。
奔驰
自主品牌高端化的成功进行,难免会对奔驰等品牌的市场销量,造成较大的冲击,从而导致其市场销量下滑。
第三个方面、奔驰电动化有待突围。在国内燃油车市场领域,奔驰无疑具有很高的认可度。
但是,在电动车领域,奔驰的表现,则要逊色许多了。以至于,奔驰改变了此前的电动化策略。
奔驰
此前,奔驰几乎到2030年实现100%的汽车电动化,并且不再研发和生产燃油车了。
但是,如今的奔驰的计划是到2030年实现50%的汽车电动化。同时,奔驰将会继续研发燃油车。
应该说,奔驰的这种新的变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根据新的市场形势以及自身经营状况而采取的新的战略。
不过,如今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市场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一半,燃油车的市场渗透率则不足一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