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人红是非多”,随着SU7 Ultra的走红,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不少SU7 Ultra在街头飙车或是事故的视频,而且从已曝光的视频来看,部分SU7 Ultra车主驾驶车辆的时候,车速较高,事故现场相当惨烈。另外,甚至有消息称,沈阳全市排查SU7 Ultra,还要求车主签署安全承诺书。
而且在沈阳让车主签安全承诺书后没几天,“SU7 Ultra时速150撞飞电动车”的新闻就直接冲上了热搜,引发了人们对SU7 Ultra安全性,以及SU7 Ultra车主驾驶行为的担忧,这些消息无疑将SU7 Ultra推上了风口浪尖。
那是厂家的原因还是车主的原因呢?
细究之下,首先是SU7 Ultra用户群体中可能存在大量首次接触高性能电动车的驾驶者,传统燃油车用户对电动车的瞬时扭矩爆发可能缺乏适应,尤其在“运动+”的模式下容易操作失误。比如在急加速或弯道场景,也许部分SU7 Ultra车主低估了SU7 Ultra的动力响应能力,从而引起事故。
其次,一些事故还涉及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的误用。说得直白些,有些SU7 Ultra车主可能过度信任车辆的智驾功能,在系统提示接管时反应延迟,当发现风险的时候,已经避让不及了。
还需要指出的是,实际上这次沈阳并非只针对SU7 Ultra车主要求签署安全承诺书,实际上沈阳官方对全市的高性能车的车主都进行了安全宣传。而作为小米生态链产品,以及旗舰产品,SU7 Ultra自带流量属性,同类事故若发生在传统品牌车型上可能不会引发同等关注,再加上社交媒体算法偏好争议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让SU7 Ultra的事故视频传播率远高于其他新能源汽车品牌的传播率。
再从SU7 Ultra车主的行为进行反思,部分事故中存在明显违规操作,如封闭道路漂移、关闭ESP等;并且在某短视频平台#SU7极限挑战#的话题下,大量危险驾驶视频获得流量激励,这必然会形成不良示范。
另外,相比保时捷品牌对Taycan车主提供的性能培训,有消息称,小米交付环节更侧重智能功能演示,缺乏对动力控制的专项指导。还有业内工程师指出,SU7 Ultra的电子稳定系统介入阈值可能偏高,也许为追求驾驶乐趣牺牲了部分安全性。这就要求小米必须建立“性能车驾照”体系,强制完成安全培训方可解锁全功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