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全民智驾”的话题成为了汽车行业内卷的新话题。同时Momenta作为智驾解决供应商和“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方案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不仅因为Momenta是目前国内智能辅助驾驶行业的翘楚,而且作为全国首个量产上车的一段式端到端智驾大模型的企业,更是获得了新华社的点赞!这背后Momenta到底做了什么?
一、智驾赛道“隐形冠军”:市占率背后的技术霸权
在智能驾驶的激烈角逐中,Momenta凭借“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这一颠覆性技术,悄然构建起难以撼动的护城河。根据第三方机构数据,截至2024年10月,其城市NOA(城市领航辅助驾驶)市场份额超过60%,稳居行业首位。这一成绩的背后,是Momenta对“智驾摩尔定律”的超越:软件体验每两年提升10倍,硬件成本每两年下降50%,而技术迭代速度更以指数级压缩行业差距。
与特斯拉、华为等头部玩家的“两段式端到端”架构不同,Momenta的“一段式端到端”彻底打通感知与规划的壁垒,将两者整合至单一深度学习模型中。这种设计不仅解决了模块间信息传递的损耗和延迟问题,更让系统在面对未定义障碍物(如突发坠落物、不规则障碍物)时,能像人类一样基于直觉做出绕行决策,而非依赖预设规则。例如,在遇突然窜出的动物时,Momenta系统无需依赖物体数据库,即可通过全局环境理解实现类人避让,这一能力被业内视为“长尾场景的终极解法”。
二、类人直觉与数据飞轮:安全性的“双重革命”
Momenta的技术哲学可概括为“类人进化”:通过模仿人类大脑的“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机制,构建起动态自适应的安全体系。
短期记忆:以天为周期的快速训练,实时验证算法与数据有效性。例如,在遭遇广告牌误识别为车辆的案例中,系统可通过短期记忆快速迭代,修正感知逻辑。
长期记忆:将已验证的优质数据沉淀至大模型,实现低成本、高精度的持续进化。这种机制使训练成本降低至传统端到端模型的1/10到1/100,同时将自动化问题解决率提升至99%。
这种双轨机制让Momenta的安全性达到人类驾驶的10倍标准。在极端场景如夜间极窄车位泊车、断头路避障中,系统通过全局感知与意图预判,实现毫米级精准控制;而在动态横穿、复杂路口等场景下,其决策逻辑更接近人类司机的“直觉判断”,而非机械式规则响应。
三、颠覆与重构:从技术到产业生态的范式转移
Momenta的崛起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场产业生态的重构。其“一个飞轮,两条腿”战略(量产自动驾驶Mpilot与完全无人驾驶MSD协同)形成闭环:
量产车数据反哺:通过数千万台量产车收集千亿公里级真实路况数据,为算法迭代提供“燃料”。
-成本与体验的平衡术:依托硬件BOM成本压缩(2026年目标5000元)与软件效率提升,Momenta率先实现高阶智驾的“平民化”。例如,与东风日产合作推出的N7车型,以合资品牌身份搭载“城市记忆领航NOA”,开创行业先例。
对比华为的垂直生态体系(芯片+算法+云服务),Momenta更聚焦于“数据驱动的AI飞轮”。这种轻量化模式使其能够快速适配不同车企需求,与丰田、奔驰、上汽等全球前十车企达成量产合作,形成“技术-数据-场景”的滚雪球效应。
四、安全新范式:从被动防护到主动进化
Momenta的安全哲学超越了传统“被动防御”逻辑,转向“主动进化”模式:
零样本学习能力:即使面对训练数据中未涵盖的场景(如罕见自然灾害),系统仍能基于环境动态推理,做出合理决策。
个性化安全适配:根据用户驾驶习惯调整决策阈值,例如对激进型驾驶员增加安全冗余,对保守型用户优化舒适性。
这种以数据为核心的安全体系,正在重新定义“可靠”的标准。正如曹旭东所言:“安全的本质不是避免所有事故,而是将风险降至人类难以企及的低概率。”
结语:智驾平权的中国答案
Momenta的崛起,标志着中国智驾技术从“跟随”到“引领”的转折。其以“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为核心的技术架构,不仅解决了自动驾驶的长尾难题,更通过规模化量产推动高阶智驾从豪华车专属向大众市场渗透。当丰田、日产等传统巨头选择Momenta作为智能化转型的支点,当城市NOA从“尝鲜功能”变为“基础配置”,这场由数据与算法驱动的安全革命,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的权力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