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集团股份发布公告称,接到控股股东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公司”)通知,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几乎同一时间,东风系其他上市企业也密集发布相关公告。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安汽车”)也同步发布类似通知,表示其间接控股股东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兵器装备集团”)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
两家上市企业都强调,本次重组虽可能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但不会影响实际控制人和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同时提醒投资者,相关安排尚需履行程序,需获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当盖世汽车向东风公司相关负责人求证时,对方表示“以公司发布的公告内容为准,目前尚处于筹划阶段。”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对媒体的回应同样谨慎,称“以公布信息为主,没有更多可以公布的内容。”
这一消息引发强烈反响,不少业内人士都表示“来得太突然”且“影响深远”。资本市场反映亦是激烈,2月10日开盘,长安汽车、东风股份、东风集团股份等相关上市企业股价大幅拉升。特别是东风集团股份,截至发稿前,涨幅已超20%。
如果两大车企最终走向合并重组,新汽车集团的年销量有望突破500万辆(2024年双方合计销量达516万辆),员工人数超过22万人。这意味着一个全球第五大汽车集团即将诞生,将成为比亚迪、吉利控股之后登榜全球汽车集团销量榜单TOP10的第三家中国企业。
两家车企如何整合,除了规模效应,还可能带来哪些积极影响?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又将产生什么样的推动作用?
“乐见其成”的整合?
东风公司前身是第二汽车制造厂,素有“二汽”之称。自1969年建厂以来,该集团 是以汽车制造、销售、服务和技术研发为主业的商业一类央企,50多年来已累计销售近6000万辆汽车。 截至2023年,该公司资产总额超5000亿元。
而兵器装备集团作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国防科技工业的核心力量,旗下拥有包括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装备研究院等在内的60多家子公司和研究院所。其中,长安汽车是兵器装备集团孙公司,也是其旗下的主要汽车企业。
此次重组将涉及众多上市公司,东风系包括东风集团股份、东风股份、东风电子科技等,兵装系则包括长城军工、哈飞动力、建设工业、华强科技等。但最受市场关注的无疑是东风集团和长安汽车这两大汽车集团的业务重组。
从本质上看,此次筹划重组的是东风公司和兵器装备集团这两家副部级央企。但有媒体报道,此次重组还涉及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兵器工业集团”)。也就是,本次可能是三家副部级央企的重组。
据兵器装备集团消息显示,日前,兵器装备集团总经理张玉金带队拜访兵器工业集团,与兵器工业集团董事长程福波就推进双方进一步全面深化合作、共同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入交流。该文中提到,兵器两集团同根同源,要进一步强化双方在人才资源、战新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的合作力度,着力打造更多合作平台。
由此,中国汽车行业有望诞生一家全新的汽车集团。而三家央企业务重组,应与年初国家释放的政策信号密切相关。
今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局长林庆苗强调,要以中央企业重组整合为抓手,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快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从更长远的历史维度看,早在2009年,国务院就在《汽车产业发展和振兴规划》中鼓励四大汽车集团(中国一汽、东风公司、上汽集团和长安汽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重组兼并。2018年时也曾传出一汽、东风、长安三大汽车央企合并的消息,但最终被否认。
申万汽车分析认为,东风集团股份和长安汽车控股股东的变更,标志着汽车央企整合进入新阶段。在其看来,汽车产业需要强大的国家队作为基底,央企股权整合不仅可提升产业集中度,对内还可实现平台化管理、降本增效,对外则能提高合作的积极性。
汽车行业分析师付辉在其报道也提到,在中国汽车行业极致内卷的当下,东风公司与长安汽车的重组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
或是双方蜕变机遇
在中国汽车市场加速变革的当下,东风公司与长安汽车如果重组的话,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企业整合,更可能成为两家车企实现转型突破的关键契机。这两家具有深厚国企背景的车企,正面临着相似的困境:规模庞大却难以突破高端市场,在新能源领域落后于比亚迪、特斯拉等对手。
东风公司的市场表现犹如过山车。2016年,其年销量达到427.7万辆的历史巅峰,仅次于上汽集团,其上市主体东风集团股份更创下133亿元的亮眼净利润。然而好景不长,此后的七年间,东风公司销量持续下滑,到2023年已腰斩至240万辆。
更为棘手的是,东风公司合资业务板块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兴起,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持续萎缩,目前已跌至四成以内。东风日产、东风本田在2023年来陷入销量下滑困境,在激烈的价格战中,尽管加大了终端让利力度,但依然难以遏制颓势。
进入2024年,情况更加严峻,东风本田销量同比暴跌29%至43万辆,东风日产、神龙汽车等其他合资品牌同样未能幸免。虽然岚图、猛士等自主高端新能源品牌增长较快,但体量仍显不足,短期内难以弥补合资业务的利润和销量双重下滑的缺口。
受合资品牌盈利下滑影响,东风集团股份更是遭遇近十年来首次亏损,2023年净利润暴跌至-39.96亿元。
深究东风公司的困境,核心在于未能准确把握市场脉搏。虽然东风公司是国内较早布局电动化的企业之一,但其早期战略聚焦中低端新能源市场,加之过度依赖纯电动路线,错失了高端电动化与插混市场(包含插电式混动和增程式)的发展良机。
2023年,东风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仅34.8万辆,其中包括岚图在内的高端品牌表现更是不尽如人意。即便到2024年,其新能源销量提升至86万辆,但其中“奕派+岚图+猛士”三大中高端品牌贡献仅两成。
相较之下,比亚迪展现出惊人的成长速度。在2022年全面告别燃油车后,其当年新能源车销量达到180万辆,更是于2023年突破300万辆,2024年更是达到427万辆的规模。
布局0~40万元主要市场的几大品牌销量全面开花。20万元以内新能源市场,有海洋和王朝两大系列;20万~40万元市场,有方程豹和腾势。在百万级市场,比亚迪有仰望,且知名度和销量都要高于同级别的猛士品牌。显然,比亚迪已在各个细分市场、0到百万级价格区间构建起较为完整的产品矩阵。
长安汽车的处境相对较好。得益于2019年后自主业务的崛起,其通过CS系列、逸动系列等产品线的布局,加上蓝鲸动力的技术支撑,实现了品牌力的提升,并在2020年迎来销量回暖,盈利扭亏为盈。2024年,长安汽车自主品牌贡献了集团八成的销量。其中新能源车销量达到73万辆,同比增长超50%。
然而,长安汽车同样面临着盈利能力的挑战。以阿维塔品牌为例,受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影响,其单车均价从2023年的31万元降至25万元,反映出以价换量的市场策略。
长安汽车的问题是——在新能源业务尚未实现盈利的同时,传统燃油车业务的利润空间也在不断收窄。这一趋势在2024年愈发明显,长安汽车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63.8%至35.8亿元。
在此背景下,东风公司与长安汽车的重组或许能够催生协同效应。对两家企业而言,重组不仅是应对市场压力的权宜之计,更是实现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通过优势互补,两家企业有望突破当前的发展瓶颈,在产品研发、市场布局、成本控制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
业务整合大猜想
三大汽车央企——中国一汽、东风公司和长安汽车的联系由来已久。值得注意的是,三家企业经常进行高层轮岗,使得核心管理层对各家企业的经营情况都有较深入的了解。
而且,三家企业此前就有过项目合作,2018年合资组建“T3出行”进军网约车市场,并于次年正式上线。截至2024年6月,T3出行已覆盖150个城市,累计注册用户突破2.6亿,累计订单量近22亿单。这次较为成功的合作经验,或将有助于缩短此次东风公司与长安汽车重组的磨合周期。
从单位级别看,由于东风公司与兵器装备集团地位相当,而长安汽车是兵器装备集团的孙公司。因此,从组织架构调整到管理层任命上,大概率是长安汽车并入东风公司。然后像菲亚特克莱斯勒(FCA)和标致雪铁龙(PSA)的跨国车企合并一样,组建一个全新的汽车集团。
在自主品牌整合方面,预计也将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整。目前在乘用车领域,东风公司拥有猛士、岚图、东风奕派、东风风神、东风纳米等品牌。由于东风风行是东风柳汽子品牌,暂不包含其中。长安汽车则有阿维塔、启源、深蓝汽车、引力四大品牌。
考虑到品牌数量较多且产品市场定位重叠度较高,有业内人士预计重组后新汽车集团的品牌数量可能从10余个缩减至5个以内,销量体量较小的品牌可能会被整合。
在商用车领域,双方优势互补的态势更为明显。东风公司拥有东风、乘龙、华神等品牌,覆盖重型和轻型商用车市场,2024年累计销量达38.54万辆,位居行业第二;长安凯程则专注于轻型商用车市场,去年实现销量34万辆,位列该细分市场第三。两者合力很可能超越福田汽车(同年销量61万辆),问鼎行业第一。
在电动化、智能化两大赛道上,长安汽车可能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对比阿维塔和岚图两大高端品牌,有观点认为,从品牌知名度、外观设计到智驾水平和座舱体验,得益于华为的深度加持,阿维塔展现出更强的竞争力。重组后,阿维塔的成功经验有望复制到岚图品牌。
但也有观点认为,由于岚图汽车单位级别高于阿维塔,前者是东风公司子公司,而阿维塔是兵器装备集团孙子公司。同时,岚图汽车产品矩阵更为完善,已上市的梦想家、知音、FREE、追光四款车型实现了MPV、SUV、轿车三大细分市场的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