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的出台为L3级自动驾驶的商用铺平道路,车企纷纷将2025年设为技术突破节点。华为、小鹏、理想等头部企业已推出接近L3的功能(如“0接管”领航辅助),并计划年内实现全场景覆盖。特斯拉凭借超20亿英里的数据积累,端到端架构的领先优势持续扩大,而国内车企则通过“BEV感知+无图方案”等技术路径缩短差距。然而,责任划分与系统可靠性仍是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障碍。
市场分化:数据与成本的双重门槛
智能化竞争的本质是数据规模与成本控制的博弈。特斯拉、华为等头部企业凭借海量行驶数据优化算法,形成技术壁垒;而元戎启行、易航智能等供应商则通过高性价比方案(如5000元级中阶智驾系统)抢占10万-20万元主流市场,推动渗透率从8.5%向60%跃升。反观传统车企,若无法在自研能力或生态合作中取得平衡,恐将沦为“硬件代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