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领克900的三套动力,就足以说明,单一的串联技术,在处理大自重的SUV上,没有多电机插混架构来的更游刃有余,首先,发动机本身也是具备直驱职能的,只不过为了追求更宽泛的电驱工况,电机的马力往往会更大,1.5T是现在插混的主流,P1+P3和单挡DHT是油耗最低的方案,当然了,多挡DHT出现的意义,就是规避失速,放大扭矩,平行轴的方案,可以不靠大排量发动机,也能实现低油耗效果,增加一套行星齿轮,让P2专心做发电和能量回收,后桥的轮边双电机,完全能应对全场景的扭矩要求,提到P2再延展一句,长城的Hi4-Z把P2集成在9HAT之后,解耦了驱动职能,这又松绑了对发动机的性能要求,所以就插混复杂且灵活的电机组合来说,在处理油耗和性能问题上,确实是比单一串联架构更容易解决。
新技术让油耗再降1L左右,不止靠发动机实现?
在前面提及的新车规划里,其实多少还能看到些各主机厂,在今年将用到的新技术。总的来说,除了现在打的正火热的端到端,新技术还会体现在发动机、电池、电机甚至底盘上,很明显,这些技术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接着把能耗降下来。先来说发动机,比亚迪的第五代DM,吉利的新一代雷神电混EM-i,以及领克900的那台奔驰定制M246(1.5T),虽然在整个插混架构的驱动比重被降了下来,但本质上,还是需要它做高效的事,而提到发动机高效,指的就是热效率。
按照各主机厂的节奏,比亚迪的第五代DM,1.5L发动机热效率从上一代的43.04%提升到了46.06%,以秦L为例,馈电油耗比2023款的秦PLUS,NEDC工况低了2L/100km,吉利同样在切换1.5L自吸新机后,银河L7 EM-i和L6 EM-i,馈电油耗基本都从5L级下降了1L左右,长安的新蓝鲸3.0插混,在提高热效率后,不出意外也会从早期的iDD技术再降1L/100km。
还有,在今年升级鲲鹏C-DM 5.0的奇瑞,风云A8L从之前的5L/100km直接降了一倍,实测极限油耗甚至不到3L/100km,至于比亚迪造的那台水平对置发动机,尽管在仰望U7的身上出现了超过7L/100km,但本质上看,这也已经是用三电机做轿车插混的最优解了,而且真正想利用的,还是这台新发动机的扭矩极限,还有前面提到的长城Hi4-Z,不出意外今年还会出功率扭矩更大的3.0T V6上车,所以,2025年的头部自主车企,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依然是排在整个技术架构前面的。
在发动机之后,电池的重要性可以排在第二。比亚迪的第二代刀片电池,第一批已经给了仰望U7、汉L和唐L,在调整极柱造型之后,电池体积的成组效率要比第一代提高了至少两位数的百分比,还是降低内阻的电解液思路,最后的效果,是14C放电倍率和5.5C的充电倍率,190Wh/kg的能量密度比之前增加了35%,再具体到使用上,纯电车的续航超过1000公里,插混的快充时间会缩短在15分钟以内,能量密度上来了,对应的是纯电续航能力的提升,这对插混而言,又是降低整车馈电油耗的关键。
至于智驾的部分,2025年的技术趋势还是会在主动调节的思路上,除了通过智驾的感知部分,交给底盘执行修改空簧高度、电磁阀对流孔大小之外,更多还会参与到电机和发动机的总成效率上来,增程在去年就已经用上了新一代控制系统,不仅仅是在软件层面对传统数据的分析,硬件部分还多了一块带有算法加持的控制单元,在不同种工况下,平衡动力单元的最佳扭矩,进而来实现在NVH上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