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2024 到 2025,智驾普及的具象化,是比亚迪 2025 款新车全面智能化、小鹏将高阶智驾打入 20 万以下,以及卓驭科技的智驾方案成本最低可到约 5000 元。
规模化、平民化成为 2025 年智驾发展的显性特征,除了 5 万级的微型车外,智驾已经成为了当今车辆的「摄像功能」。
展望 2025 年,我们能否见证一台没有智驾的家用车成为「异类」?高等级智能驾驶如何渗透到每一个价位段的汽车市场?
一、2024 年的最大变局
2024 年智能驾驶领域的巨变,莫过于由中国智能驾驶第一梯队领头,拿掉激光雷达,开始完整地向视觉转向,而视觉转向的背后,是硬件成本的下降、软件能力的提升,以及算力的跃升。
算力跃升的带动作用尤为明显。
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单颗智驾芯片算力由以 Mobileye EyeQ4 为代表的 2.5TOPS,发展到现今英伟达 Orin X 的 254TOPS,而地平线的 J6P 算力可达 560TOPS。
Orin X 在智能网联汽车的地位难以撼动,其在中国的年出货量超百万颗,尤其是中高端车型对英伟达芯片的依赖明显。
内卷的市场之下,整车厂使出浑身解数降本,对智驾芯片的选择也不例外,这也为其它芯片厂商创造了新机遇。
价格是关键因素。
据媒体报道,头部智驾供应商人士透露,英伟达 Orin X 的成本大概在 500 美元(约 3642 人民币)左右,「毛利率极高」。
大多数智驾供应商需要 2 颗 Orin X 来实现高阶智驾功能,部分整车厂开始用一颗 Orin X 实现智驾功能,如乐道 L60 在单 Orin X 下提供全场景领航辅助。
在 Orin X 之外,获得技术进步、亟需普及智驾功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开始向更实惠的路径看去。
TI TDA4 VH、地平线征程 5、黑芝麻华山系列等,近年来开始获得整车厂的青睐。
2023 年,中国及全球的高算力 SoC 芯片出货量分别为 150 万颗、160 万颗,地平线和黑芝麻位列第二、三名,尽管英伟达仍有绝对优势,但后来者的攻势也不可忽视。
用低价打高位市场,是中国企业所擅长的,为了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寻求技术进步与性价比成为关键。
地平线征程 6 系列是明星产品,其 J6E、J6M、J6P 三款产品分别拥有 80TOPS、128TOPS、560TOPS。
有消息称,J6E 自动驾驶域控成本预计为 2000-3000 元,知行科技称其基于 J6E 开发的 iDC510 系统成本可以控制在 5000 元左右。
2024 开头、2025 继续深入,智驾领域的硬件成本价格在下降。
即便是视觉方案用不到的激光雷达,规模化效应下其成本也从 5000 元降至 1000-3000 元,而毫米波雷达成本也从 50 元降至 20 元。
如果说摩尔定律让智驾芯片算力、产品体验快速攀升,那么高阶智驾硬件的摩尔定律,就是 Momenta CEO 曹旭东所说的「BOM 每两年会减半」。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教授也指出,NOA 成本从 7 万元逐步下降,经历 3.5 万元、2 万元、8000 元等价位,到 2025 年,他预计行业 BOM 成本在 3000 元以下的 NOA 产品将被投放到市场。
二、新供应链的加入
2024 年汽车供应链的大事件之一,是博世、采埃孚等传统 T1 供应商的大规模裁员。
前者于去年 11 月裁员 5000 人,随后宣布汽车业务部门计划今后几年削减 8250 个工作岗位;后者将在 2028 年前裁员 1.2 万人。
博世与采埃孚的裁员,只是以欧洲为代表的传统汽车供应商困境的缩影,大陆、舍弗勒等传统供应商都给出了至少四位数的裁员计划。
新能源汽车浪潮的到来,颠覆了传统汽车供应链结构。
呈现金字塔结构的传统汽车供应链,供应商与供应商之间、供应商与整车厂之间,有着明显的层级区隔与核心技术壁垒,T1 供应商能够保持较高的独立性和议价权。
但电动化,尤其是智能化的到来,带来的不仅是需求的变化,还打破了供应商与整车厂之间的链式关系,重构成网状融合关系。
所谓融合关系,既要求供应商在迭代提速的新能源汽车时代,与整车厂加强联动,也要求供应商以更开放的姿态参与到产品设计、研发、制造等项目当中,加快反应速度,进行迭代。
这种整车厂与供应商间「亲密」关系的典型例子,是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智能网联汽车时代,催生出了在当今新型汽车供应链扮演重要角色的智驾供应商。
新供应链参与者当中,Mobileye 在 2020-2022 年的故事,或许是体现新供应链适应中国市场变化与个性化需求的典例。
2019 年前的 Mobileye,凭借 Mobileye EyeQ4 视觉方案因足够经济、高效,获得了大多数车企青睐,其全球市占率甚至一度达到 70%。
随着智能驾驶领域的不断发展,整车厂的功能定义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丰富,Mobileye 封闭的算法无法帮助车企跟上变革,逐步被英伟达、地平线、高通等蚕食份额。
随后,Mobileye 推出 EyeQ Kit、根据车企需求/应用场景变化给予个性化设计,尽管难重回巅峰,但还是获得了大众、上汽、吉利、长城等品牌的订单。
Mobileye 的失速在前,保持开放态度成为当下供应商的共同特点,而洞察需求、及时调整则是新供应链的必备技能。
车企向着更高维度进行技术竞争,对市场变化敏锐的智驾方案供应商也在做出调整。
配备惯导双目、TDA4 VH 芯片的卓驭科技成行平台,其 CEO 沈邵劼曾在 2024 年 3 月 17 日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论坛上透露,7V+32TOPS 的整体成本约 5000 元,可实现城市记忆领航,拥有城市智驾能力的 7V+100TOPS 方案,整体硬件成本则为 7000 元。
而 Momenta 则携手比亚迪、埃安等品牌在 20 万级车型上车城区 NOA,其 CEO 曾表示 2025 年底至 2026 年初高阶智驾成本预计下降至约 5000 元,城区 NOA 存在标配可能。
此外,更为经典与代表性的例子,是华为车 BU 也通过推出 HI、鸿蒙智行、供应商等模式,深度参与新能源汽车时代智能化赋能,获得四界、阿维塔、岚图、比亚迪等车企的订单。
在选择华为车 BU 的智驾方案服务时,车企可以根据自身状况和需求,选择不同能力和价位的产品,譬如保留高速城快、智能泊车等功能的 ADS SE,以及满血状态的 ADS3.0。
新供应链为汽车供应链的重塑注入活力,而在当今部分车企智驾能力突出,另一部分还有所欠缺的情况下,自研与采购智驾方案并存,百花齐放的智驾供应商为车企提供了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