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1994年比亚迪成立的时候,连电池都没多少人造,大部分都得靠进口。那会,全球锂电产业才开始从欧美进入到亚洲,而且核心技术还只是掌握在日本人手中。比亚迪在那时候躬身入局,注定是要孤独前行的。
“从拉浆机、卷绕机,到注液机、 激光焊接机,整条生产线,最重要的生产设备,几乎都是我们自己做出来的。”王传福回忆起当时非常感慨。就这样,比亚迪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条手工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成为中国首个量产锂离子电池的企业。
比亚迪当年在电池领域的投入,奠定了其新能源汽车霸业的基础。
把电池造明白了,比亚迪就想如何把电池装在汽车上。
96年,广东省政府组建了“电动车协调小组”。比亚迪因为造电池比较出名,也出现在邀请名单上。比亚迪当然也不负众望,97年就已经成功将镍电池装上一台试验车;02年又将锂离子电池装上试验车。
谁也没想到这居然成为了现在火遍大江南北的新能源汽车的原型。
2003年比亚迪收购陕西西安秦川汽车厂,正式进军汽车制造业务。虽然当时比亚迪涉足汽车行业的初衷是造电动车,但是那时候电车产业非常不成熟,油车相对成熟些,所以比亚迪一边造油车维持生存,一边坚持研发电车,想要改变汽车行业的能源格局。
时间来到了大家非常熟悉的2008年。这一年,除了北京在举办奥运会外,比亚迪也成功打造出全球首个量产的插混汽车,F3DM;后来又成功推出了e6,国内首款量产的纯电动车,并在2010年投入到深圳市的出租车运营,到2011年底就已经投入有足足800台。
e6的商业化运营也迫使比亚迪思考纯电动车的充电问题。2008年,比亚迪给出了基于家用220V的2kW交流慢充,同样也实现了行业的从无到有;2010年,比亚迪正式向市场推出行业首个50kW的直流快充桩。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清楚了。纵使整个市场对新能源汽车,尤其是对插混车特别不看好的情况下,纵使利润大幅下滑让比亚迪命悬一线的情况下,比亚迪还是没有放弃电车这一路线,30年如一日地坚持了下来,最终厚积薄发,迎来了曙光。
自此,不仅比亚迪的电动车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整个新能源行业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可以说,比亚迪就是整个新能源产业的奠基人。在这个过程中,比亚迪虽然孤独前行,但是也为它的垂直整合的能力打下非常扎实的基础。
02,垂直整合的优势,让比亚迪拥有了电车的定价权
2021年1月11日,深圳的天气非常寒冷,只有9摄氏度,但比亚迪的总部却热血沸腾。
那一夜,搭载超级混动DM-i的三款车正式上市,其中秦PLUS DM-i补贴后的价格只需要10.78万,创下了插电混动车有史以来最低的价格门槛,也正式拉开了颠覆传统燃油车的帷幕。
把插电混动车的价格做到同级油车的水平,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匪夷所思的事情。因为插混车同样有发动机和变速箱,只是都变成了混动专用的而已,且比油车多了一套包括电池、电机和电控在内的电驱系统,光是论硬件成本,插电混动都要比油车贵得多。
但为何比亚迪却能把插电车的价格给打了下来呢?原因没别的,就是它的垂直整合能力。
造车,套用罗永浩的话来讲,大多数都是“零部件供应商的整合方”。做好产品定位和研发之后,主机厂要把想法送上生产线,就要跟不同的供应商拿配件,例如变速箱拿爱信的,ESP拿博世的,轮胎拿米其林的......
但是在新能源汽车的早期,很多零部件国内都没有,只能找外资品牌。可是,国外的别说价格昂贵了,即便你出得起那价格,人家也未必会卖给你。这也就迫使比亚迪不得不自个儿去研发和生产自己需要的零部件。
有媒体笑称,除了玻璃和轮胎,比亚迪几乎自己制造了所有汽车组件。
垂直整合对于消费者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低。用比亚迪海洋网张卓的话来讲就是:“我们中间可以减少很多交易成本,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利给消费者。”这就像别人都是买菜做饭,而你是种菜做饭,主打一个自产自销,甚至自己吃饱了还能外销出去。
2020年比亚迪将大部分业务打包成单独的弗迪系公司:弗迪动力(电机、混动系统)、弗迪电池、弗迪视觉(车灯等)、弗迪科技(汽车电子配件、底盘)和弗迪模具,目的就是对外供应,成为新能源领域的“博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