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992年,随着中国汽车产销量突破百万,跻身世界前十,国家有志于推动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转而开始进行政策调控,我们所见的大部分当今混的风生水起的车企,大部分都是从这一阶段开始萌芽,其中就包含比亚迪。
而事实上,在彼时整个经济社会还不算发达的年代,中国人要造自己的汽车品牌有多难不言而喻,更何况彼时大众、雪铁龙等合资品牌已经深入人心。
但比亚迪就是敢想敢做。几间小厂房与最初的20几个人,成为了当今年销量数百万车企的起点,或许当时谁也想不到会有今天的成就,但老一辈汽车人的坚韧让理想的意气风发逐渐走进了现实。
那句“Build You Dream”是对用户说的,也是对比亚迪自己说的。
2003年,比亚迪正式收购了西安秦川汽车厂,全面开启造车之路,早年最杰出的代表作莫过于比亚迪F3,这台车甚至还曾在2009年拿下中国单一车型的冠军。早年大家或许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终结合资溢价”的概念,但比亚迪的出现,的确让中国更多的普通人能够拥有一台自己的轿车。
或许因为自身是做电池起家的企业,比亚迪早早便有做新能源汽车的打算。据悉,早在2004年,比亚迪就已经携带3款新能源汽车亮相于当年的北京车展,但彼时燃油车还远远没有达到顶点,大家都“老实本分”的走在追赶外资的道路上,或许对于当年的行业来说,比亚迪的想法有点“异想天开”。
但比亚迪依然敢想,甚至在2007年比亚迪位于深圳的F6下线仪式上,就曾喊话“未来是属于新能源的天下”,次年,比亚迪便推出了首款新能源车型F3DM,第一代DM技术量产上车,次年还推出了一台纯电产品比亚迪E6。
在彼时的市场环境下,别人可能都还没有开始着手于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比亚迪就已经做出了成品,这份敢想敢做的执行力,为比亚迪今日的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堂课,是技术为先。
“技术为王,创新为本”,比亚迪奉为圭臬。
在今天的中国汽车圈,大家都以“流量为王”,但纵观近些年比亚迪实际上并未做出太多为了流量而博眼球的事。
比亚迪“出圈”的高光时刻,大多数时候都是因为技术,比如此前搭载第五代DM技术的秦L DM-i凭借着超2000km的综合续航与低至2L级的实测油耗,直冲热搜。
而造车是一件“烧钱”的事儿,研究造车的技术更是一件“烧钱”的事儿。这些年,随着销量增长,比亚迪营收显著提升,但整体上比亚迪其实并未从中获取太多利润,甚至有时候还“贴钱”造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