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应的是,比亚迪决心通过内部调整和大规模人才整合,构建一支大规模的智能驾驶研发团队。同时,公司计划将基础智驾功能普及到入门级车型,力图在各价位区间增强竞争力。
不过,比亚迪的转型之路并非那么轻松。伴随技术研发的提速,比亚迪也面临管理和资源整合的挑战。
在未来的智能化竞争中,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销量优势,将是比亚迪的首要课题。
1、比亚迪加速追赶,抽调精英集中突破智能化?在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浪潮中,比亚迪正走到一个关键节点。
在当前市场,智能驾驶技术已然是新车的标配和市场的决胜点,成为车企间共识。比如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曾表示,“智能化已经成为用户购车的关键因素。以问界为例,超过百分之七十的用户选择高阶智驾的版本”。
面对造车新势力的加速布局,以及传统车企的加速追赶,比亚迪选择在这一时刻深度投入智能驾驶。
近期,比亚迪在集团内发起了大规模的人才调动,打破了部门间的壁垒,有志于智能驾驶的员工,可以通过简化的流程转岗加入智驾团队。如今,“天璇”与“天狼”两大研发团队合并为一,千人规模的技术团队得以整合。
据界面新闻报道,自研团队目前核心重点是低阶平台的高阶智驾量产落地,最新目标是在明年3月实现50款车型的适配。与此同时,高阶平台DiPilot 600采用双Orin X芯片,聚焦城区无图NOA功能,计划于2025年年中率先应用于高端车型仰望系列。
图源比亚迪官方微博
这样的调整,反映出比亚迪在智能化战略上的双线布局:
一方面,比亚迪希望让智能驾驶技术普及至更多价位的车型;另一方面,公司也在集中资源攻克高阶智能驾驶的前沿技术,力图提升自研能力。
回过头看,这几年比亚迪的智能化历程并非一蹴而就。
最初,比亚迪依靠外部合作伙伴来推动智能化进程。早在2018年,公司便与百度、华为、速腾聚创、黑芝麻等业内巨头建立合作关系,试图通过引入这些技术资源实现基础的智能驾驶功能。
这一阶段,比亚迪的策略是在迅速发展的智能化市场中先占据一席之地,但技术主导权更多掌握在合作方手中。
2021年,比亚迪开始在腾势等高端车型上引入自动驾驶方案。这一年还标志着比亚迪正式推出自研的操作系统——BYD OS,通过这个系统,比亚迪首次实现了自主整合各种自动驾驶辅助功能的供应方案。这个动作,可以看作比亚迪从“技术借入”转向“自主整合”的关键一步,为后续的自研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2022年,比亚迪的智能化合作圈进一步扩大。这一年公司与百度合作推出了ANP(城市智能辅助驾驶产品),并将百度地图系统深度集成到旗下车型中。同时,比亚迪与芯片巨头英伟达达成协议,将在未来的自动驾驶系统中采用英伟达的平台。
2023年无疑是比亚迪智能化发展的“分水岭”。
图源比亚迪官网
这一年,比亚迪推出了高阶智能系统“天神之眼”,这套系统包含了比亚迪自主开发的感知和决策模块,能够实现高速领航和自动泊车等功能,并首先应用于腾势N7等高端车型。这个自研系统的问世,标志着比亚迪在智能驾驶领域初步建立了自有技术体系,使其不再仅依赖外部资源。
同年,公司在智能驾驶方面大幅扩充人才储备。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曾在去年透露,公司已有四五千人的软件团队专注于自动驾驶开发。
进入2024年,比亚迪进一步加大智能化布局,设立了“天璇”与“天狼”两个研发团队,分别专注于端到端技术的前沿研究和量产落地。最近,关于这两个团队即将整合的消息不断传出,表明比亚迪或计划通过资源整合提升研发效率,推进技术快速落地。
在资金和技术投入上,公司宣布未来数年将投入1000亿元用于智能化发展。公司将重点瞄准生成式AI、端到端大模型等前沿技术,以期在智能化浪潮中保持竞争力。
这一大手笔的投入,既反映了比亚迪对技术独立的渴望,也折射出它在激烈市场环境中的紧迫感。
2、将基础智驾功能下放到入门级车型,是比亚迪接下来的关键在智驾领域,比亚迪长期以来优先将智驾技术应用于高端车型,将先进的智驾技术首先应用于腾势等品牌的高价位产品。
然而,市场的竞争态势已经悄然生变。如今,智能化技术正快速向中低价位车型渗透,10万元左右的入门级电动车也在配备自动驾驶功能,智能化不再是高端车型的独享。
例如,小鹏G3i、广汽埃安Aion Y、奇瑞QQ冰淇淋等车型在基础的智驾功能上“放低身段”,迅速切入大众市场,配备高速领航、自动泊车等功能。可以说,这种“智能化平权”的趋势,让比亚迪感受到不小的压力。
比亚迪显然意识到,仅靠高端车型推广智能驾驶功能,已不足以应对市场的普及化需求。智能驾驶已经从一种“豪华配置”转变为消费者的“刚需”,对于比亚迪来说,如果不能在10万至20万元的主力价位车型上实现智能化普及,将很难在未来市场中持续保持领先优势。
因此,如何推动入门级车型的智能化,成了比亚迪当前的一个重要挑战。
进入2024年,比亚迪的智能化下放计划已经提速落地。相比此前“天神之眼”等系统的高端定位,比亚迪正加紧推出更精简、成本更低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11月1日举行的比亚迪海洋三周年上,比亚迪海洋网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张卓对外透露,海洋网的目标是希望在海鸥上搭载智驾系统,真正实现科技和智能平权。这也意味着,无论是海鸥,还是秦PLUS DM等走量的入门级车型,比亚迪都计划逐步为其配置基础的智能驾驶功能,试图吸引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图源比亚迪官网微博
而这一策略的成败,不仅在于智能驾驶技术的适配和成本压缩能力,还在于比亚迪能否迅速适应中低端市场的需求,在智能体验与成本控制间找到平衡。
毕竟,入门级车型的核心消费群体对价格极为敏感,哪怕多出几千元,都会影响购买决策。
然而,这一策略并不轻松。
智能驾驶“上车”的成本问题始终是行业难题,比亚迪需要面对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的激烈竞争——这些对手不仅定价更低,而且在智能化功能上也不断推陈出新,利用高性价比的智能化优势争夺市场。
因此,比亚迪的智能驾驶下放计划不但需要快速推进,而且需要在市场中形成差异化优势。未来,智能驾驶功能能否有效下放到入门级车型上,甚至形成“标配”趋势,将直接关系到比亚迪的市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