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表统计了2017年以来,国内市场进口车和合资/独资品牌的销量和份额变化,可以看出在2021年新能源市场正式开始爆发之前,不管是进口车型还是在国内生产的合资/独资品牌的车型,市场份额都是在上涨的。
而从2020、2021年开始,进口车和合资/独资品牌的份额,就开始了明显的下滑,以最近的9月份的数据为例,进口车型的份额从2019年的5.22%,下滑到了2.33%,合资/独资品牌的份额,从2020年的61.54%,下滑到了36.53%,跌幅都非常明显,且进口车型相比巅峰时期的份额,跌幅已经超过了50%。
之前我们会把豪车市场的行情和经济情况挂钩,但是就像上面提到的,近几年国内乘用车均价实际上是大幅上涨的,这样我们就很难把豪车市场的低迷,直接归因于宏观经济的问题。那么百万级豪车销量的下滑,流失到了哪里呢?
答案其实也很直观,超豪华车型销量下滑的2021年至今,也正是理想、问界、蔚来等新势力品牌增长最迅猛的时期,这些品牌的主销价位基本都在25万、甚至30万元以上,今年9月份,这三个品牌总上险量已经逼近11万辆,和BBA国产车型的销量规模已经非常接近,而如果只计算25万元以上车型销量的话,新势力阵营的规模实际上已经超越了BBA的总和。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主销价位来到50万元左右的问界M9,自5月份以来,每个月的销量都在1.5万辆以上,稳居该价位所有品类车型的销量冠军。
具体到产品层面,不管是空间、配置及舒适体验,还是智驾、智能座舱等新潮技术,问界M9、理想L9等高价位车型,都带来了奔驰GLE、GLS、宝马X5等车型所不具备的体验,而这些新势力车型的热销,显然有相当一部分是此前百万级客户转移而来的。
另外,以小米SU7为代表的性能派纯电车型,打破了此前传统超豪华品牌在性能层面的光环,保时捷最近一年的销量大跌、以及经销商层面的“造反”风波,都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新能源车型的影响。
而此时又引出另一个问题:进口百万级豪车被拉下神坛,那么份额萎缩的百万级豪车市场,是否会被其它品牌和车型取代和填补呢?
03
百万级豪车市场,会走向不可逆转的没落吗?
进入新能源时代之后,如今的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不再只是规模层面的汽车大国,而是在技术、规模、价格等方方面面,都成长为了汽车强国。这让我们在国内市场,能以越来越低的价格,买到越来越好的汽车产品。
但是和海外发达市场相比,超豪华车型这个领域,国内市场依然是有些畸形的,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国内人均GDP依然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但超豪华车型的价格,却普遍比发达国家要更贵。
如上表,以美国为例,选择了几款热门的百万级豪车,对比一下它们在中美两国的价格。
在中国起步价96.8万元的揽胜运动版,两款车型的官方指导价,在中美两国的差距达到了一倍。宝马7系、奔驰S级的情况要好一些,在美国起步价折合人民币分别在70万和80万元左右,在国内指导价超过90万人民币,结合终端优惠,在两国的售价算是基本看齐。
而近两年在国内销量大跌的保时捷是最为明显的——卡宴在美国起步价折合人民币只有56.5万元,国内优惠后依然高达88.8万元,Panamera在美国起步价折合人民币71.3万元,在中国市场优惠后,依然在100万元以上。
也就是说,如果和美国市场对比,国内属于百万级的豪车,原本就不该有如此高昂的定价——这里当然有大排量车关税高昂以及豪车消费税的原因,而且时间倒退5年10年,两国市场定价的差别只会更大。
只是放在当下中国车市,消费者的认知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
此前中国品牌定位较低的时候,消费者要追求动力、配置、性能等方面的体验,只能选择被关税抬高价格的进口车型,如今在产品体验上,国内品牌除了弥补和进口豪车的差距外,也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