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3到2025年的时间周期里,也许会有大量汽车型的产品定义与产品设计出现误判。这背后最重要的变动数据是电动车市场的渗透率。全球各市场渗透率差异太大,比如日本不到5%,中国超过50%。中国研究人员对自己国家的渗透率估计也不准。国家最初预判在2035年实现渗透率超过50%,但事实上2024年已经多月超过50%。这导致2-3年前市场规划了过多激进瞄准尝鲜用户的产品踏空,市场也有燃油感的产品被迫回炉重置。2023-2025年汽车市场处于乱战,需要企业战略坚定、战术灵活。吉利将设计置于战略地位,陈政也提出设计即战略的打法——即设计团队需要有经营者的思维模式,在合适的时间、面对合适的市场、推出准确的产品。设计战略有点像打仗。2023-2025几乎是整个2000-2025这1/4个世纪的浓缩——竞争性质没变,但是烈度强化。用户极速变化,他们从完全没有汽车文化进化到电动智能体验的引领者。年产销3000万的市场虽然够大,但架不住但凡有所追求的汽车品牌全都杀入了这个市场。吉利设计负责人陈政是过去10年来设计行业的“乱战高手”。陈政在设计战略上内盯主流用户需求的变化,外盯对手的出手策略。他一手用新设计吸引用户,一手控制新设计进化速度带乱竞争对手的节奏。中国品牌的设计对抗最初是按照德国逻辑来的。自主品牌找到家族特征后,先“套娃“然后匀速进化。陈政的打法比较“诡异”,他的设计进化逻辑是突变与渐变结合,同时并不完全追求“套娃”打法。毕竟陈政的老师是Chris Bangle——前宝马设计负责人。2000年左右,Chris Bangle因为“火焰车身”这种突变设计树立了宝马设计的历史性地位。
银河独特的节奏感和吉利的设计突变。
隐身:2022年2月,Autocarweekly撰写了文章《吉利新能源的布局真的慢了吗》。内容大概是行业过去预测的2025年电动车转折点大幅度提前,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在新年致辞吹响战斗号角。陈政这一年加入了吉利。突然换挡:2021年12月电动车渗透率是20%,22年12月已经达到了30%。渗透率增长的曲线从平缓变得陡峭。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吉利迅速在2023年2月推出了采用智能电动感设计风格的银河L7和代表吉利电动转型的银河之光原型车。陈政带领设计团队进入突变期。尽管因此获得了“上海滩新卷王”的称号,但这一轮突进,在行业看来成功帮助吉利抓住了市场变化的先机。渗透率过30%是非常重要的信号,电动车不是激进用户的选择,普通用户也开始相信电动车的先进的用户体验。最终,电动智能前脸与参数化的燃油脸在2023年4月上海车展完成了分水岭的交接。而事实上,参数化前脸、无边界格栅这套燃油打法也是陈政在中国搞起来的。决战前的铺垫:如果一个品牌成功有一场决定性的胜利,那么对吉利银河而言是A级纯电SUV E5。E5并不是银河第一款产品。2023 年6月银河L7交付到2024年8月银河E5开始交付期间,银河完善了供应链、完善了渠道建设,完善了软件能力。在这一周期中,吉利还提出了“中国设计新范式”,联合中国美院发布《中国汽车设计话语体系白皮书》,一系列组合拳让E5在产品力上无瑕疵,在品牌上有溢价。
克制、克制、克制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陈政在2024年上半年E5设计分享会结束后在台上盯着自己的车,自言自语了三遍“克制”。这几个词背后代表了怎样的逻辑?现在复盘来看“克制”有几个层面的思考。配置合理。用户需要的配置拉满,但并不是堆满用户不需要的功能,否则产品价格无法控制。风格不能走极端,设计师不能炫技,不能有太多华而不实的表现欲。据他介绍,银河E5的风格设定策略不是少数10%的人极端喜欢,而是满足市场60%的用户比较喜欢。这也是为什么早期的时候,少数媒体反馈没有觉得银河E5很惊艳,但在推出后这台车却大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