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3到2025年的时间周期里,也许会有大量汽车型的产品定义与产品设计出现误判。这背后最重要的变动数据是电动车市场的渗透率。全球各市场渗透率差异太大,比如日本不到5%,中国超过50%。中国研究人员对自己国家的渗透率估计也不准。国家最初预判在2035年实现渗透率超过50%,但事实上2024年已经多月超过50%。这导致2-3年前市场规划了过多激进瞄准尝鲜用户的产品踏空,市场也有燃油感的产品被迫回炉重置。2023-2025年汽车市场处于乱战,需要企业战略坚定、战术灵活。吉利将设计置于战略地位,陈政也提出设计即战略的打法——即设计团队需要有经营者的思维模式,在合适的时间、面对合适的市场、推出准确的产品。设计战略有点像打仗。2023-2025几乎是整个2000-2025这1/4个世纪的浓缩——竞争性质没变,但是烈度强化。用户极速变化,他们从完全没有汽车文化进化到电动智能体验的引领者。年产销3000万的市场虽然够大,但架不住但凡有所追求的汽车品牌全都杀入了这个市场。吉利设计负责人陈政是过去10年来设计行业的“乱战高手”。陈政在设计战略上内盯主流用户需求的变化,外盯对手的出手策略。他一手用新设计吸引用户,一手控制新设计进化速度带乱竞争对手的节奏。中国品牌的设计对抗最初是按照德国逻辑来的。自主品牌找到家族特征后,先“套娃“然后匀速进化。陈政的打法比较“诡异”,他的设计进化逻辑是突变与渐变结合,同时并不完全追求“套娃”打法。毕竟陈政的老师是Chris Bangle——前宝马设计负责人。2000年左右,Chris Bangle因为“火焰车身”这种突变设计树立了宝马设计的历史性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