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型SUV纯电市场中,最热门的车型无疑是特斯拉Model Y,其销量位居全国第二,在SUV市场中第一,其次包括深蓝S7、比亚迪宋L也是其潜在竞争对手。所以smart精灵#5能否成为smart品牌的销量增长车型也是未知数。
如何找出路仍是大挑战
smart的目光不止国内,其志在全球市场,希望依托快速成长的中国智能汽车供应链和技术迭代,将这个国际品牌真正走到全球。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国内卷不动,海外或将成为smart这类品牌曲线救市的归宿。
实际上早在吉利与奔驰成立合资公司之际,smart便在双方协议中被定位为全球品牌,被赋予“中欧双核,全球布局”的战略规划。曾经smart品牌全球公司CEO佟湘北表示:“smart品牌已将业务拓展至23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累计销量近8万辆。”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高品质、个性化、智能化的汽车产品需求不断增长,smart品牌在新兴市场,如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知名度和美誉度逐渐提升,这些因素都有助smart品牌海外市场份额的拓展。
面对自主汽车品牌的集中出海潮,smart即使将重心转向海外,仍少不了与中国同行的竞争。如同门兄弟极氪,以及老对手长城宝马MINI等。
极氪汽车2023年推出了与smart两款车型同平台打造的极氪X,该车在定位与定价方面与smart精灵#1、smart精灵#3相似,两者存在竞争关系。长城宝马MINI方面,下一代纯电动MINI车型包括一款全新的三门MINI Cooper和一款全新的MINI紧凑型跨界车,计划在光束汽车工厂相继投产供应国际和国内市场,它们在国内外市场都是smart品牌的对手。
按照smart品牌的长远规划,它期望中国的销量占比为50%-60%,欧洲销量占比为 40%-50%,其他海外市场更多是战略性布局,以抵抗单一市场的风险。由此可见现阶段smart的重心还在中国市场,首要工作是保持中国市场增长,在此基础上向海外市场发展,smart还需要继续平衡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发展关系。
曾是smart品牌为“自救”而拿出的战略性决策,如今走在电动化路上的smart,在2024年里如何走得更稳,尤其是如何找到在中国市场的突围之路,仍是一大挑战。
在国内市场smart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smart的新产品定位20万元级别的电动车,其面临的竞争对手包括诸多新势力车企。由于有着奔驰品牌的背书和此前积累的品牌资产,smart在市场上获得了一些市场关注,这固然是其优势。但从产品力、服务能力等方面看,新生的smart还难以称得上拥有了领先实力。
smart今年的销量目标是5至6万。此前精灵1号和精灵3号已经下调官方售价,目前两款车型起售价已经来到15万元级别。据悉今年前八月精灵1号和精灵3号分别售出了1.34万辆和4598辆,累计数字与全年目标还有一定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