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9月26日,又一款重磅车型,交出了自己的高阶智驾答卷,那就是正式开启预售的全球新典范AION RT。这是一款面向全球市场的高阶智驾车,配备了激光雷达+Orin-X高算力智驾芯片。新车预售价11.98万元起步, 520续航激光雷达版本15.98万元,650激光雷达版16.98万元。大家也亲切地把新车称为“埃安迅猛龙”,因为迅猛龙是恐龙中最聪明最敏捷的物种。
随着AION RT迅猛龙的到来,新车和埃安霸王龙一样,15万级就能享受到“第一梯队”的高阶智驾体验,主打一个“科技平权”。可以说,埃安智驾“双龙”的到来,为激光雷达智驾方案的普及,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大家都知道,智驾分为感知、决策、执行三大环节。技术路线争议最大的,其实是感知方案。这几年智驾圈“卷”下来,已经确定了纯视觉和激光雷达两大路线。两条路线各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缺点。
然而,用户和甲方老板一样,都是“既要又要还要”的。粉丝朋友们购车疑问其实归结下来就是:纯视觉or激光雷达怎么选?激光雷达方案和纯视觉之间各有上什么优劣呢?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好好聊聊。
(1)纯视觉“上限”高,但还不够“安全”
最先带火“纯视觉”的,是特斯拉。尤其从FSD V12开始,得到“端到端”技术加持后,纯视觉路线的表现也有了质的提升,不仅大大简化了系统代码,而且还能实现“类人”驾驶。很多场景下,这套方案的表现很像老司机。
不过,凡事都有个“但是”,这套系统依旧时不时还会犯一些在人类看来很低级的错误。
原因是纯视觉的物理缺陷。
拍过照的朋友都知道,摄像头采集的信息是2维平面的,缺少3维数据。系统只能通过模拟,推算出3维数据。又或者结合成本较低的毫米波雷达,起到辅助作用。但遇到雨雪大雾逆光暴击,或者测量物体颜色和背景接近,摄像头就傻傻分不清了。而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距离又比较近,精度不够高。如果在高速状态下,就变得非常危险了。很经典的一个例子就是,特斯拉就发生过将白色货车误认为是白云,以高速直接追尾了上去。
当然,这套方案最大的好处,是硬件成本更低。因为不需要感知原件成本中最高的激光雷达,利润空间不就来了吗。只是这条路线需要的数据、算力背后的投入和基础都不容小觑,除非规模非常大,才能抹平前期的投入。
总体而言,纯视觉的“上限”,确实是很高的。但目前用这套方案的企业真的不多,主要是特斯拉和百度。而且,虽然特斯拉在美国表现不错,但面对更加复杂的中国道路环境,这条路线的安全性,仍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2)高阶智驾最强安全冗余,还得靠激光雷达
下面我们来谈谈另外一条主流路线:激光雷达。
其实,要提高智驾的安全下限,目前最有效的方案,就是使用激光雷达。原因在于激光雷达每秒可发射数千至上万束激光,对周围环境进行密集的扫描和3D建模,获取大量的点云数据。譬如AION RT在用的第二代变焦激光雷达,就能够更精准地控制激光束,达到厘米级的测量精度。此外,激光雷达还不怎么怕雨雪雾等高清摄像头搞不定的极端环境。
所以,现在再高清的摄像头也比不上人眼,但再强大的人眼的测距和定位能力,还是比不过激光雷达。
当然了,激光雷达优点虽然很多,但制造工艺也非常复杂,需要高精度的光学元件、电子元件和机械结构,硬件成本高。近年来虽然因为规模化量产,成本降低了不少,但比起高清摄像头,依旧存在量级上的成本差距。
相关领域的技术“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骏近日也在公开渠道发声。他认为,汽车产业转型中,新能源为序章,智能网联启新篇,但自动驾驶商业化前需攻克系统安全难关,上市后则需保障运行无忧。
因此,像埃安这样的品牌,能够不计成本地选择激光雷达,将用户安全摆在第一位,说到底就是为用户负责,也是为整个行业作出表率。只有“安全”下限足够高,高阶智驾的上限才足够强,大家才愿意放心去用,这样才能普及起来,才能推动真正的“技术平权”。
车企当然也是要赚钱的,天经地义,但有担当的大品牌往往都看得比较远,短期内少赚一点,让利给用户,最后才能共赢。这才是用户型企业的标杆。
(3)功夫拍案
聊完纯视觉和激光雷达两条技术路线,相信各位用户,对高阶智驾已经有了更深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