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马自达则不同,马自达在国内市场并没有那么高的占有率,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略显小众的品牌,其主要市场是在欧美,以2023年销量为例,其北美市场销量达到51.4万辆,占总销量的41.4%;而中国市场的销量仅为9.7万辆,占全球销量的7.8%。
与此同时,整个日系品牌算是向新能源、混动转型最早的一批,早在30年前便已经开始布局,现在“两田”在售全系基本上已经覆盖THS与i-MMD混动系统,日产也有e-power路线,但是马自达的整个产品先均是以燃油车为主,缺少有竞争力的混动和电动技术。
所以,在新能源车的竞争加剧以及对油车需求的减少的国内市场,马自达难以形成有规模的销量增长,那么这个时候机会来了,在其他合资品牌还在“坚持”自己固执的当下,这就给其留出了合资新能源产品打开中国市场的突破口。
至此,马自达就没有在中国就需要一个有力的推手来帮助其前进,从新能源与智能化两个方面来帮助其完成转型。
此时目光就将聚焦在马自达在国内的合资公司长安,长安汽车是国内新能源转型最早的中国厂商,从2017年电动化战略“香格里拉”,到2018年智能化战略“北斗天枢”两项关键战略转型,让长安拥有三大新能源动力系统,并掌握300余项智能低碳核心技术,并且在品牌层面上有阿维塔,下有深蓝、启源,无论是产品理念还是技术布局横向宽度与纵深都足够大。
在此基础上,长安的市场表现如何?长安汽车在今年上半年的交付量达到了133.4万辆,同比增长9.7%,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累计交付29.9万辆,同比增长69.87%,这样的数据已经表明,长安汽车有能力在新能源领域实现持续的销量增长以及市场占有率提升。
这对于马自达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消息,资源与背书都已做好,去年4月,马自达就已经把指挥所转移到了前沿阵地,此前位于广岛总公司的中国业务战略职能正式转移到上海,目的就是推动马自达中国市场战略的快速决策与实施。同时,合资母公司长安汽车作为新能源转型最早的中国厂商,已经在新能源与智能化两个领域积攒了足够的储备,为长安马自达赋能。
这样的话,长安马自达可以在保留自身优势的同时来引进最新的技术,并且用更快的速度体现在自身的产品之上,长安在新能源与智能化方面的武器储备给了马自达足够的信心,同时马自达在驾控领域的技术积累又让其能够实现1+1>2的效果。
与此同时,中国目前在新能源供应链层面有着最丰富、最优质的选择,比如EZ-6电池来源于是宁德时代;零重力座椅也是合资新能源领域也是为数不多可以配备双零重力座椅的产品;智驾系统是长安科技研究院最新的也是最好的研究成果。
以上,就是长安马自达与目前市面上其他合资品牌的不同之处,在这个时间段,合资品牌需要意识到,之前在中国市场确立下来的优势以及地位并不能在各个时间段都稳固如初,尤其是现在这种转型的阶段,旧模式和旧思想已经不管用,想要在后续重现找回之前的荣光,就需要换个活法,马自达与长安的合作模式也可以视作新时代下,合资品牌更好的活下去的范例。
合资品牌接下来怎么生存?
燃油时代,合资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占据大片江山,彼时的中国市场缺品牌、缺技术、缺产品,外资用技术换市场的合资模式取得了成功,但是随着现在新能源时代的变革,格局已经发生了扭转。
以刚刚过去的8月份产销数据为例,主流合资品牌们零售量同比下降27%;德系、日系、美系品牌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滑落,其中德系品牌零售份额16.6%,同比下降3.5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2.6%,同比下降4.2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达到5.7%,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
聚焦到几个主流的合资品牌,曾经大众和丰田算是燃油时代的销量霸主,但是在进入到新能源时代后,头部的位置已经不保,8月份,一汽-大众(含大众、奥迪、捷达)呈现出17.7%的同比下滑,主力销量均依靠传统燃油车支撑。
广汽丰田则更加夸张,同比跌幅高达21.1%,是8月销量前十的车企中跌幅最大的车企,并且在今年1月-8月,广汽丰田累计销量44.5万辆,同比下滑24.9%,受新能源车冲击等因素影响,广汽丰田旗下主销车型凯美瑞、雷凌等销量下滑在40%左右。东风日产、东风本田、广汽本田等日系品牌已经不在前十榜单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