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宣布即将涨价来“逼迫”潜在用户早点下单(也就是常说的“逼单”),从而提高销量,这是很多行业在销售时惯用的伎俩(饥饿营销法),汽车行业当然也不例外——前有纯电王者特斯拉,后有德系豪华宝马。
这一点行得通的前提是,你的产品本身的确是稀缺的。只是,在国内车市本就供大于求且国产高端品牌纷纷崛起的当下,此前曾一车难求的外资或合资品牌若还用这样俗套的伎俩,就多少显得有点太高看自己了,其结果当然可想而知——只有啪啪打脸了。
7月,在经历了一个多月的大幅降价后,宝马似乎终于顶不住了,于是只得高调宣布退出“价格战”。随后,宝马旗下的产品价格大多有1-3万元的回调涨价。涨价伊始,国内各大宝马4S店人潮涌动,但这后来被证明是“虚假的繁荣”——销量数据表明,随后的8月宝马的销量同、环比均出现了较大幅的下滑。
此前,宝马在中国市场曾依靠自身的品牌声誉大卖特卖,只是,在经历了宝马i3于6月初的“腰斩式”降价后,大家对其品牌价值好像不再那么迷信了——宝马在随后的7月涨价逼单却在消费者那里“碰了一鼻子灰”,大概就是很好的证明。
销量下滑若能换得利润,这倒没什么可指责的,毕竟车企即便是通过提升销量来抢占市场份额,其最终目的依旧是获得更多的利润。问题在于,若销量持续下滑,以至于到达某个临界点时,那么就算单车有利润,真的还能帮助其在整体上实现盈利吗?换言之,在品牌价值越来越像“皇帝的新装”的当下,宝马究竟还能靠品牌撑多久?欢迎在评论区发表看法。
用户为何不买账了?
近日,宝马公布了销量情况,8月宝马共卖出34846辆新车,同、环比均出现了大幅下滑,其中同比下滑42%,环比下滑28.79%。作为对比,同样作为豪华品牌的奔驰、奥迪8月分别交付49506辆、47900辆新车,均比宝马同期的销量多了万辆以上。
这意味着宝马此前曾企图以退出“价格战”来逼单之策略的失败。今年7月,宝马率先宣布退出“价格战”,当时其旗下的车型价格涨幅达1-3万元不等。业内认为,消费者向来是买涨不买跌的——降价之所以会激起消费者的犹豫、观望情绪,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后面还会不会进一步降价,因而担心被“背刺”。反之,涨价却可以起到逼单的作用——如果再不买,今后可能就不是这个价了。
只是宝马忘记了,“买涨不买跌”之所以有效的前提是,消费者在产品上没有其他选择,且宝马本身是稀缺品。然而,国内车市如今的大环境并非如此:先不说消费者可以选择同为豪华品牌的奔驰、奥迪等德系品牌,问界、蔚来、腾势、理想等国产高端新能源品牌同样会蚕食宝马此前的份额;此外,在国内车市普遍降价的情况下,宝马颇为另类地涨价,在消费者看来也是很败坏好感的。
尤其是在降价后再涨价的情况下。6月初,指导价为35.39万元的宝马i3在某些4S店的落地价竟已下探到17万元左右,这意味着这款入门级纯电车的价格已经“腰斩”。此外,今年初上市的宝马i5当时也出现了大幅降价,其指导价原本为43.99万元,可当时不少经销商的降价幅度已达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