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的智能驾驶在新能源汽车中排在前列,而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优等生,理想汽车对安全更加重视,因为为家庭造车,这是理想汽车从成立第一天起就确定的使命,所以把家人安全放到第一位,是理想刻在骨子里的造车理念。
对不少用户而言,选购一台安全的车,最重要的就是强大的碰撞安全性能,因为这意味着在事故来临时为一家人提供最好的防护。但往往被忽略的是车辆在碰撞发生前、日常行驶中,为了避免事故发生而“主动”采取的安全措施,理想汽车称,正是出于这样“防事故于未然”的目的,它们正在不断完善智能驾驶领域的主动安全功能,并为在售的全系车型标配了智能四驱、CDC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和强大的底盘电控系统,让车辆拥有了更高的安全能力上限。
一台车是不是最安全,中保研C-IASI的碰撞测试是第一块试金石,尤其是更严苛的2023版规程。在今年开始实行的新规程中,新增了一项“G+”的评级,也就是“优秀+”。而相应在测试标准上,新规比上一版规程更难、更严苛。以车内乘员安全指数为例,想要获得G+评价,首先必须在常规的6项车内乘员保护细分测试中全部获得“优秀G”,同时2项附加测试项也需达到优秀G,2项审核测试项必须“通过”;即需要以学霸级的成绩,十门功课,每门都要“优秀”或“通过”,才可以获此殊荣。可以说,这是学霸中的战斗机才能获得的成绩,而理想MEGA和理想L6,在这3个版块标配3个G+。
除了新增G+和附加项,2023版规程还把原先的一些选做项目列为了新的必做项目,比如副驾侧的25%小偏置碰撞。根据实际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在高速偏置碰撞中,右侧发生严重交通事故的比例高于左侧。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在遇到危险情况时,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打方向去躲避,这时候遭受直接撞击的往往是车辆的副驾侧。
但为什么直到今天,依然只有很少的车型可以做到主副驾都平权,拥有同样高的安全规格?答案当时是需要控制成本,由于车辆前舱的结构布置并非完全对称,所以无法将主驾驶侧碰撞结果进行复制,例如在乘员侧需要保留拖车钩孔,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防撞梁的受力结构,所以乘员侧的安全结构与主驾驶侧结构并不相同。另外,乘员侧小偏置碰撞测试的时候,需要在副驾侧多增加一个人,碰撞的动能提升,对碰撞测试就会更加严苛。综合下来,如果要增加副驾侧小偏置碰撞的开发,一款车型要增加千万级的开发成本,而且这并非行业强制要求,因此很多车企都放弃了这一研发。
而理想L9在开发之初,它的研发负责人汤靖也在犹豫是否要增加副驾侧的小偏置碰撞开发。于是,汤靖就去征询CEO李想的意见,没想到李想根本不关心增加多少成本,而是直接甩出一句“你是不是和老婆有矛盾?你是有多恨你老婆?”。因为副驾侧,往往就是用户家庭中最亲密的伴侣乘坐的位置。因此,副驾侧小偏置碰撞安全成了理想所有车型的标配。5年之后,在2023新版中保研碰撞测试中,该项目也成为了必测项目。在副驾小偏置碰撞项目上,理想汽车领先了行业近5年。
碰撞后的救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即便是防护再周密,救援不及时,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理想为了避免耽误救援时间,以理想MEGA后排的两扇滑移门为例,碰撞发生后,坐在后排的老人孩子往往是自救和逃生能力最弱的,如果这种情况下车门不能正常解锁,那危险就会成倍增加,于是,理想MEGA将常规的U型锁扣设计变更为异形锁扣,材质也升级为进口304不锈钢,不仅韧性得到提升,承载力也从22kN提高到了37kN。升级后这个“挂钩”甚至可以提起一台坐满人的MEGA。而这一系列的努力,都是为了让车辆在碰撞中,锁扣更牢靠。
在碰撞发生时,如果说顶级的车身安全结构是对家人安全的第一道守护,那么第二道就是车内的乘员保护系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安全气囊。理想汽车在售的5款车型,全系标配了9个安全气囊。与传统豪华品牌的理解不同,理想汽车认为安全气囊不应该成为用来划分车辆等级的配置。无论是售价低于25万的理想L6,还是超过50万的理想MEGA,安全气囊都是最高等级的满配。
在今天的智能电动车行业,智能驾驶是毋庸置疑的最大热点,但在其高速发展的同时,质疑的声音依然存在,认为NOA、AEB这样的高阶功能不过是“炫技”“噱头”。在实际的研发工作中,理想汽车也在思考,如何让这些高阶安全功能真正守护用户的日常出行。
为此,理想汽车统计了用户遇到过的各种真实风险场景,建立了完备的风险场景库,并且根据风险场景出现的频次和危险程度精细划分,规划了功能开发的优先级。高频发生、高人身安全危害的场景被列为最高优先级,重点开发,再逐步向更低频、危害相对较小的场景拓展。
依照这一优先级,理想首先攻克的是高频高危的路口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城市路口是用户日常通勤最常遇到的复杂交通场景,除了其他机动车辆,还有行人、两轮车、三轮车等弱势交通参与者,发生事故的危害很大,是最需要解决的场景。城市路口AEB首先需要解决对象准确识别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克服各个角度的盲区,准确预测各个对象的行动轨迹。理想汽车解决这一系列难题的方式是引入BEV鸟瞰模型,融合多路感知信号,在路口场景为车辆配备了一个“上帝视角”,上述难题也迎刃而解。
除了城市路口的场景,用户同样关切的是高速道路的行车安全。尽管事故实际发生的频率低于城市路口,但一旦发生,对车内乘员的危害更大。对于高速场景,理想汽车在此之前已经充分拓展了AEB的能力上限,即使在夜间暗光场景下以120公里的时速行驶,遇到前方静止车等紧急情况也能实现刹停。为了进一步提升紧急制动等安全性,理想研发团队还对制动力度做了梯度优化。在高速制动时,如果制动力度过大,车辆容易出现失稳,也会带来后车追尾的额外风险。因此在AEB开始制动后,初段制动力并不会直接达到最大值,而是随着车速降低,再逐步增加制动力,直到稳稳刹停,将意外发生的风险降至更低。
在高速上,“让速不让道”的AEB功能已经可以覆盖绝大多数风险场景,但如果遇到AEB全力制动也无法避免碰撞的极限场景,就需要AES自动紧急转向功能发挥作用。7月中旬,理想汽车正式推送AES功能,在上述紧急情况下,如果系统判断没有与旁边车道车辆发生碰撞的风险,就可以在不依靠人为转向输入的情况下,全自动地执行避让动作。AES在AEB的基础上,将一维的纵向制动,升级到了二维的制动及转向,可以规划多条躲避路径,并选择其中最优路径执行。
在理想L系列和理想MEGA的OTA 6.1版本中,AES已经实现了在自车速度80-135km/h下,自动紧急转向躲避前方静止或低速车辆。目前,理想智能驾驶的研发团队也正在开发连续两次避让的能力。未来,AES将探索更高的极限性能和更多的场景能力,例如跨越车道避让、连续绕行避让等能力,以及应对极限近距离加塞、极限行人鬼探头等危险场景。
如果说持续OTA升级的智驾安全功能是在探索车辆安全的上限,那么车辆关键系统的安全冗余就是在守护安全的底线,保证车辆面对各种严苛环境的考验都不发生失效。对于企业来说,每多一套冗余备份,就要多出至少一倍的开发时间,也多出至少一倍的开发成本,但对于用户来说,每一项安全冗余,在关键时刻都可能挽救一个或多个家庭,这也是理想汽车极度重视安全冗余的原因。
车辆制动系统的冗余是用户最关切的。车辆“刹不住”“刹车失灵”,这是用户最害怕发生的情况。除了常规的通过刹车踏板实现制动,理想的全系车型配备了CDP动态驻车功能,如果出现刹车踏板因水瓶、地毯等异物导致卡滞,无法踩下,驾驶者依然可以通过按下P挡按键,执行制动。在高附着系数的路面上,CDP功能可提供最大0.6g的减速度,相当于踩下了重刹车。CDP功能也可以应用在误把油门当成刹车踩下的情况,当驾驶员认为车辆“误加速”时,长按P挡也可以执行CDP功能完成刹停。此外,即使出现更极端的制动管路受损情况,长按P挡依然可以由EPB电子驻车系统执行制动,确保车辆减速刹停。
除了刹车,和安全直接相关的另一个关键系统是转向,因此理想汽车也为车辆的转向系统设计了多重冗余。传感器、电源、通讯、电机绕组均有备份,即使单点失效,车辆依然可以提供转向助力,不会出现“打不动方向”的情况。
理想汽车的整车标定开发团队开发了ASC智能牵引力控制功能,在ESP降级或退出时,为车辆提供另一层备份,确保车辆加速和行驶时的稳定。这套理想汽车独创的ASC功能经过两年共计四次高寒低附标定、迭代近百个软件版本,已经可以实现在单个或两个轮速传感器失效的情况下,依靠XCU分析剩余传感器信号和电驱信号,推算车辆滑移情况,并据此合理分配扭矩,防止车辆在低附着力路面出现打滑失稳,为一家人的安全再添一道防护。
截至8月底,理想汽车历史累计交付量已经超过92万,这意味着有接近百万个家庭驾驶着理想的车型行驶在路上,他们的安全始终是理想汽车的第一考量。除了聚焦碰撞安全,理想汽车的安全技术也全面覆盖了操稳性能、智能驾驶和安全冗余等领域。被动和主动安全两者并举,让理想车型无论在事故发生之前还是在发生时,都能为每一位家人提供行业顶尖的安全保障。理想汽车所做的努力,不仅得到了家庭用户的认可,同时也在不断拔高行业的安全标准。在安全这件事情上,理想汽车却是是卷除了别家车企难以达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