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推荐您访问易车国际站

Visit the BitAuto International website for more exciting content

NO
YES
当前位置:易车> 奥迪Q6> 奥迪Q6减震器> 摘要详情

奥迪Q6而减震器是汽车悬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件

奥迪Q6而减震器是汽车悬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件

摘要来自:《京西集团MagneRide®第四代磁流变技术国产化:引领》

【易车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京西集团MagneRide®第四代磁流变技术国产化:引领》的片段:

Q1:磁流变减震器有什么具体的优势?怎么规模化生产?

刘喜合:磁流变减震器至今没有规模化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早期磁流变减震器的设计涉及到许多核心技术,这些技术在美国公司之间通过相互绑定的协议进行了保护,限制了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导致技术难以普及。

 其次,磁流变减震器的成本一直较高,前几年一套的价格在几千元,通常只安装在价值80万到100万的高端车型上。京西集团前身德尔福于2002年发明磁流变减震器,现在已经迭代至第四代,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与其他减震产品相比,京西集团的MagneRide®磁流变减震器具备了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宽的阻尼变化范围。还具备压缩回弹的对称特性。因为这个产品特性,像可靠性都还是有很大的优势,产品本来有很大的特点。

另外一个是规模化生产和供应链。任何产品从概念阶段到量产过程,都需要经历一段较长的学习曲线,以确保技术的成熟与稳定。目前,我们的海外产量已累计超过1000万支,供应链也已达到稳定和成熟的水平。近期,我们正全面推进国产化进程。特别是磁流变液的供应链,随着国内研发的深入,国产化已指日可待。一旦我们最新的磁流变液实现国产化,其他相关组件的国产化和本地化也将紧随其后。

此外,我们的生产线预计将于下月到位,随后将经历2至3个月的调试期。预计到明年上半年,即大约在4至5月份,开启本土化量产。现在国内市场基本没有实现量产的生产线,我们基于历史积累、基于产品优势,我现在能够实现零部件的国产化,还有产线的国产化。

成本现在肯定贵一些。我和合作伙伴假设:如果他们能够承诺一次性采购50万至100万台,我们就能做到价格一样。因为这个东西有规模效应,如果仅生产数万台,成本效益是无法保证的。我们从成本理论的角度分析,如果有大型汽车平台或制造商愿意大规模采用,我们完全有能力实现成本平价化。

以前应用在大几十万价位的车,我现在说可能应用在二三十万的车。有汽车厂大佬说出来,我们15万的车都想用,只要你想干,我说这取决于你给我多少量。大家聊天谈生意就是这样的,如果你的量足够大我就可以干。成本是解决国内普及的很大的问题,但可以被解决。

过去,这类技术仅应用于价格在大几十万元以上的高端车型。现在,即便是20至30万元、甚至15万元的车型,他们也愿意采用,只要成本合理。如果订单量足够大,我们就有空间去实现成本的降低。成本是国内普及的一大挑战,但并非不可克服。

Q2:新的技术这一块,现在国内非常、非常多的创业公司开始做这一块,大家都想争一个主机厂的订单,京西相对于这些国内的企业优势在哪?

刘喜合:一是技术积累。我们在悬架和制动系统领域的专业实力至少与全球领先的海外品牌是一个梯队的,我们拥有全球1000名研发人员,他们遍布世界各地,这些专家早些年比他们厉害的。二是产品完整开发和应用,实验的能力,再加上开发的流程、生产和质量控制的能力,产业工艺的标准化程度这和国内的不一样。这是跟国内创业公司的相比的第一个优势。

二是京西集团有巨大的客户群体,这对于新势力企业来说要达到是很难的。初创公司若想跻身于汽车制造商的供应链体系,通常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Q3:刘总,现在大家卷的智能化,其实不同车企卷的目标是同一个目标,比如说智驾都想做到长驱,电池都想做到长续航,在底盘方面主机厂的对外宣传是很少的,起码国内的主机厂是这样的。刘总您了解到国内所有的主机厂,包括老牌的新势力,大家对底盘的新技术都是怎样的态度?

刘喜合:以EMB电子机械制动系统为例,虽然许多人认为它距离大规模应用尚远,但通过与主机厂的交流,我可以明确地感受到大家对这一技术方向的认同,包括对电动悬架的普遍认可。目前的主要障碍在于成本相对较高,但这一技术趋势是正确的,业界普遍持推动态度。

Q4:我们知道悬架也是京西的一个核心业务,请介绍一下关于京西的空气悬架,因为也有着6、70年的历史,以及哪些车型已经用到了悬架的产品?

刘喜合:在空气弹簧领域,我们的实力曾经是全球领先的。京西集团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高端车型,包括凯迪拉克、路虎、悍马、捷豹、雪佛兰等品牌。

在国内市场,我们的东风猛士917车型已经成功搭载了我们的空气悬架系统,今年销量已达到2000至3000套,而且下一代车型现在也在供了。目前,我们正与几家主流的大型越野车和SUV品牌进行深入的合作洽谈,预计在未来半年内将签订重要订单。在空气悬架领域,我们拥有全套核心开发技术、实验能力和雄厚的人才储备,这使得我们即使与年销售额达30亿的公司相比也毫不逊色。我们的产品设计能力、验证能力和制造经验都是业界领先的,现在的重点任务是将这些能力优势快速转化为市场表现,提升京西集团在悬架市场的竞争力。

Q5:刚才提到了EMB这些新的产品,您也说过这个方向是对的,大家都卷这个东西,请教您一下公司想要实现这些产品生存下来,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刘喜合:我们深知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重要性。尽管我们的EMB仍有一部分核心技术位于海外,但我们正致力于迅速构建在中国的EMB研发团队,并加速将这些核心技术和能力转移到国内。

另外,我们正在将所有产品线转向定制化,让它的成本真正有优势。而且不同产品之间可以实现显著的成本差异化。我们开发了一种独特的方法论,适用于包括EMB和磁流变技术在内的产品。特别是在磁流变技术方面,我们的目标是实现比连续阻尼控制减震器更低的成本,同时提供更优的产品性能。

在内部组织能力方面,自2022年起,随着张家口产投的加入,我们开始经历一系列积极的变化。张家口产投为我们提供资源协调,推动我们在组织管理和治理上的快速转型。转型的两个核心目标是:首先,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确保我们能够迅速响应市场变化;其次,转变员工的思考和响应方式,增强客户意识,确保团队能够更加主动和有效地服务客户。

Q6:您对于未来几年中国区业务发展有着怎样的战略愿景?特别是2035年全线控的技术战略方面,您是如何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的?

刘喜合:有三大方面,一是业务方面。业务方面我们希望京西中国未来几年市场份额、体量发展得快一些希望每年的销售额翻倍。以前传统行业每年增长10-20%,电动化、智能座舱这些相关的产业发展是很快的。接下来线控底盘应该也发展很快,简单来说业务方面的目标是每年的销售额翻倍。

二是产品方面,首先是磁流变。我们计划把磁流变减震器作为京西集团中国市场的核心产品,为此,我们将集中内部的研发与工程资源。磁流变技术具备卓越的产品性能,以前因成本较高仅应用于高端市场,随着成本问题的逐步解决,我们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内进一步优化产品线。过去只有价值大几十万元的高端车辆才配备这项技术,但我们现在正考虑将其应用到价值二三十万元的中端车型中。连续阻尼控制主动减震器已经发展起来了,连续阻尼控制主动减震器的增长与电动车的发展相关,从2017年、2018年开始。今年上半年应该有小100万,这个市场将来的渗透率肯定会很高。目标要全面代替连续阻尼控制主动减震器。另外是1-box技术。京西集团的1-box已获得多家海外知名汽车制造商的定点,作为全球品牌在全球各大洲实现了大规模量产,产量可观。在国内,我们已有两个项目进入准量产阶段。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开发工作,具备了量产能力,相关项目即将进入量产阶段。同时,我们也在与多个新的大客户进行全面的业务对接,会在1-box领域持续发力。其次是EMB。EMB在将来会成为趋势,只不过到底什么时候量产?现在大家的说法不一样。京西集团在全球各地的的团队为此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目前,已有好几个领先企业的客户的样车装配了我们的EMB系统,正计划在2026年,一旦相关法规出台,我们将立即启动量产。

CopyRight © 2000-2025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