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年的发展,华为已经形成了全套的产业链。智驾技术就不用说了,系统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支持全场景的智能辅助驾驶,以及全场景的智能泊车,接下来更是能实现“车位到车位”的智驾。为了更好地实现智驾,华为还打造了自己的高性能电机,也有了专门的途灵智能底盘,可以实现全维感知、3D控制、智能协同。
这么说吧,连老对手理想也要采购华为的电机,最近独立出来的车BU部门,估值已经达到1150亿,各大车企都在争相投资,华为甚至是第一家将激光雷达价格打下来的企业。可以说,华为在智驾方面的投入已经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有了自己的智能化产业链。
百度的智驾产出就不太尽如人意了,从2015年开始,百度就找了戴姆勒、宝马、福特、沃尔沃等一大堆知名车企合作,很多国产车也曾经“试水”,但效果体现得都不明显。搭载百度智驾的车,很少将它作为自己的“名片”对外宣传。
其中最出名的大概就是威马了,拿着百度宣传了很久,后面也没做起来。最后百度忍不住自己下场做集度,也基本没什么声响。包括现在的极越01,上市已经大半年,最高月销量也仅为1143辆。
唯一拿得出手的成绩,大概就是萝卜快跑了。但从完成度来说,依旧只支持特定位置上车,覆盖范围也有限,离真正替代网约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大的优势就是便宜,但这个便宜,其实还是建立在互联网公司的“资金运作”上。希望能够实现市场垄断,然后自己作为“平台”抽佣,滴滴、美团都是这样过来的。
但萝卜快跑最终是变成滴滴、美团,还是变成小黄车、瑞幸,谁也不好说。
(3)硬件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大不一样?
百度智驾与华为智驾的区别,很大程度也是两种不同公司的区别。百度算是典型的互联网公司,华为则更接近硬件公司。
软件公司的特点,就是喜欢早投入、高回报,追求一家独大。像百度最早赚钱,就是靠做搜索引擎。等到谷歌退出中国市场,百度就实现一家独大了。之后就一直是大赚特赚,还在此基础上拓展了百科、知道、贴吧等等业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圈。
但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百度是缺乏实打实造产品的能力的。百度做智驾这么多年,车是主机厂的,激光雷达是供应商的,芯片是英伟达的,算力卡也是买来的。说来说去属于百度的东西,就是那套算法。
因此百度很被动,车卖多少钱,它是无法控制的。而百度又无法在智驾领域形成垄断,它的算法也不能卖独一无二的高价。这么多年,百度的智驾业务一直在亏损。甚至很多驻厂的工程师,最后都跟着主机厂“跑了”。
华为是做通讯器材起家,虽然也有互联网基因,但更接近硬件公司。因此我们看到,华为每走一步,实力就强化一步。车是自己设计定义的,激光雷达是自己的,芯片是自己的,算力卡是自己的,电机、底盘也都是自己的,甚至还能往外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