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当前位置:易车> 宋L DM-i> 宋L DM-i车身> 摘要详情

宋L DM-i也会影响车身的结构从而影响碰撞的安全性

宋L DM-i也会影响车身的结构从而影响碰撞的安全性

摘要来自:《它的出现让合资对手更头疼了》

【易车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它的出现让合资对手更头疼了》的片段:

如果你对这些车型级别划分没什么具体概念的话,那我不妨换一个角度来介绍它。这台全新的宋L DM-i车身尺寸为4780*1898*1670mm,轴距为2782mm,尺寸比丰田RAV4、本田CR-V等主流紧凑型SUV大了一圈,只比冠道、汉兰达略小一些。

比亚迪的战略布局非常清晰,售价在13.58-17.58万元区间的宋L DM-i一方面要抢夺合资中级SUV市场,另一方面则与宋Pro DM-i形成“大小宋”同堂销售的格局,降维打击A级SUV。

“技术”才是新能源车时代的王牌汽车行业的“卷”是无法否认的,但如果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看,中国品牌之所以能在新能源车时代一举超越众多合资对手,很核心的原因,是中国品牌在这一轮的竞争中,真正做到的技术上的领先,包括这里面就包括了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领先。

就拿PHEV插混技术来说吧,在燃油车时代受限于三电技术的限制,PHEV车型都是以油为主的,电机只是充当辅助的小角色,成本也居高不下,所以不但没法取得足够的市场份额,甚至销量上还比不上以日本“两田”为代表的油电混动。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比亚迪正式提出“以电为主”的第四代DM技术之后。借助国内日益成熟的三电技术积淀,专注插混技术多年的比亚迪终于迎来了新能源车的大爆发,并且迅速完成了从传统燃油车企到新能源车企的转型。

宋L DM-i作为首款搭载第五代DM技术的中级SUV,搭载了骁云插混专用的1.5L高效发动机。这台发动机通过采用轻量化设计,通过催前取气EGR、深度阿特金森循环、高能点火、精细化热管理、电子水泵、16:1压缩比等技术,实现了46.06%最高热效率。

说更浅显易懂些吧,就是更省油了,让一台中级SUV百公里亏电油耗进入了“3”字头。

既然是以电为主,电驱动方面的性能当然也不能拉垮。

宋L DM-i搭载的是新一代的功率型刀片电池和新一代的智能热管理系统,使得宋L DM-i可以达到2C直流充电倍率,最大充电功率54kW,相比上一代技术功率提升200%,30%-80%充电时间最短仅需17分钟。

也就是说,在日常代步出行的场景中, 宋L DM-i完全可以像一台纯电车型那样去使用,得到更低的用车成本和更好的驾驶体验。当然了,在满油满电情况下宋L DM-i的综合续航超过1500km,刷新了中级SUV续航的新纪录。

光这一点,就不是那些传统合资品牌SUV可以相提并论的了。

此外,过去不少人对插混车型存在误解,是认为它们只不过是燃油车的升级,新能源的“血统”还不够纯正。但实际上,宋L DM-i是基于比亚迪新一代插混整车平台开发。

其实这不难理解,因为相比起纯燃油车改插混,插混车型底部需要放入一个电池包,这不但需要考虑对车内空间的侵占问题,也会影响车身的结构从而影响碰撞的安全性。但相对于纯电动车,前舱的发动机同样会影响整车的重量分布和车身结构,所以也不是单纯地在纯电动车上放入一个发动机就可以的。

与此同时,我们国家碰撞测试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相比起2023版C-NCAP测试标准,2024版C-NCAP的测试标准更高,测试车型要拿到高分的难度更大。

例如正碰的速度从原来的50km/h提高到了55km/h,碰撞产生的能量更大,对车身侧碰的标准也升级了,整体上对车身结构强度的要求就更高了。

所以根据比亚迪官方的资料,这个插混专属车身架构是根据最新版C-NCAP五星安全标准进行开发,高强度钢占比75.7%。针对插混的结构特点进行安全笼式优化,优化碰撞传力路径,提升对动力总成,电池包等核心零部件的安全防护。

CopyRight © 2000-2025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