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仅蔚来、吉利、北汽、长安、一汽、上汽、东风等车企达成联盟,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厂商相继涉足换电领域。
2021年,宁德时代全资成立了时代电服科技有限公司,并于次年初发布了换电服务品牌EVOGO,正式进军换电市场。且,凭借在动力电池市场上的地位,宁德时代刚上场就试图统一换电标准,据介绍,“EVOGO”将面向全部车企,通过统一电池接口和通用化适配,为市面上大部分车型提供换电服务。
宁德时代表示,希望用两三年的时间,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换电服务网络。
机遇与挑战并存
对于为何换电行业突如其来的热闹,有业内人士指出,纯电动车增速明显放缓,而补能的便利性、补能的时长是阻碍纯电动车进一步冲高的关键因素。“换电技术有效解决了补能时长的痛点,与燃油车相当。在固态电池和充电技术未取得突破前,换电成为当前解决充电时长的可行方案,因此吸引了众多车企的加入。”
但上述人士提醒道,换电模式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首先,换电前期需要巨大的投资。在换电模式下,大概每三辆车就需要在换电站备用两块电池,补能时间的缩短以额外的成本换取,在接入客户不够多的情况下盈利非常困难;其次,尽管换电解决了补能速度的问题,但并未根本改善补能便利性,因换电站数量远少于充电桩,其普及受限于特定场景和区域。
“换电模式涉及换电站共享、电池银行管理、不同品牌电池互换等多个关键性问题,单个企业难以推动行业生态建设。”上述人士如是说。
在不可忽视的挑战背后是换电行业带来的新机遇。
首先,是政策的扶持。2023年6月,财政部、税务总局和工业与信息化部携手颁布了《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该公告明确指出,对于采用换电模式的车型,其动力电池和车身将分别进行发票开具,并且动力电池部分将享受免征购置税的优惠政策。
去年底《关于调整减免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的公告》明确了换电模式车型相关要求。时至2024年,相关部门推出的以旧换新、促消费等多项支持政策中,均明确了“完善充换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多家机构预测换电行业未来大有可为。其中,开源证券此前预计,到2025年我国换电产业链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334亿元;东方证券也认为,到2025年国内换电车型占比有望达30%;普华永道则预估,2035年前,轻型车辆需建近4万座换电站。
换电市场的广阔前景有目共睹,似乎也不难理解为何车企纷纷涌入。但事实上,有业内人士指出,车企涉足换电行业并非只是想简单地从换电业务中直接获利,而是想通过换电进而涉足储能行业。
储能才是最终目的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储能电池的出货量在达185GWh,同比增长53%。其中,中国市场储能电池需求达84GWh,占全球需求45%。
而换电站本质上就是一种分布式储能。它参与电网调节的方式,也是调峰和调频。调峰即削峰填谷,在电网负荷高峰期电价高就少充、甚至放电,电网负荷低谷期电价低就多充;调频即通过发电和用电,快速响应电网频率波动,把它保持在规定标准范围内。
据华安证券预测,中国虚拟电厂市场将在2025年达到784亿元的规模,2030年更将跃升至1729亿元,未来市场规模直指万亿级别。在储能和电网调节领域,蔚来已经有所行动。今年1月,蔚来与隆基绿能达成合作共建光储充换一体站;2月,蔚来与南方电网合作开发分布式储能应用。
事实上,除了蔚来,特斯拉、比亚迪也对储能市场展现出极大的兴趣。特斯拉CEO马斯克多次强调,特斯拉储能业务的增长将远远快于电动车业务。目前,特斯拉的超大型电化学商用储能系统Megapack电池已经在多国投入应用,并计划在中国建设储能超级工厂。未来,特斯拉希望打造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
比亚迪自2008年起就致力于储能系统的研发,并通过全栈自研实现了全业务制造领域的覆盖;宁德时代作为动力电池供应商龙头,也在储能市场上持续发力。今年4月,宁德时代推出储能系统“天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