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推荐您访问易车国际站

Visit the BitAuto International website for more exciting content

NO
YES
当前位置:易车> 小米SU7> 小米SU7上市> 摘要详情

小米SU7将在2026年上市

小米SU7将在2026年上市

摘要来自:《雷军手握“金钥匙”小米独立造车“Are you ok”?》

【易车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雷军手握“金钥匙”小米独立造车“Are you ok”?》的片段:

造车资质相当于准生证,只有通过了相关部门的认证,才能开始上市和销售。造车资质,也曾是互联网造车公司迈入市场的第一道门槛,甚至可以说是最大的门槛。

新造车公司入局造车需要拿到两张资质,一张是国家发改委审批核准后颁发的资质,需要符合国家发改委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获得资质后企业需要满足两年建厂、三年销售的要求。另一张是工信部颁发的资质,要求企业通过《乘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和《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的考核,并最终列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经过这一系列流程,新造车企业的产品才能被允许进入生产销售环节。

2014年前后是新造车公司成立的浪潮,当时发改委和工信部为了鼓励企业造车,从2015年《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开始实施到2017年至,先后两次审批通过了15家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可以说那时候拿到独立造车资质,还没有那么难。

但随着新能源汽车企业骗补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和PPT造车横行,以及拿资质骗融资等诸多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恶性事件的爆发,有关部门对新造车资质的发放不断收紧。

先后在2017年和2019年两次对造车资质要求加码,并于2022年出台了对代工模式的要求。该要求规定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方和委托方均要具备生产资质,也就是业界所说的“双资质”。2017年到2022年,获得生产资质的企业屈指可数,2021年仅有零跑汽车一家获得。

“双资质”要求的出台,让新企业入局造车赛道的难度提升到了“地狱级”。此前新企业获得生产资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与有资质的车企合作代工、收购有资质的企业、自己独立申请资质。随着“双资质”要求的落地,企业要想取得生产资质,几乎只有自己独立申请这一条路可行。结合发改委和工信部的不断收紧的准入规定,自己独立申请的时间周期较长,尤其考验企业自身的实力。

从造车资质“一证难求”的现实来看,小米获得造车资质这件事更显弥足珍贵,其中也不难看出小米自身的实力起到了背书作用。

有业内人士认为,北京市的支持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北京市一直希望培育一个像上海特斯拉那样的标杆型造车企业,以此强化自己的汽车产业地位。小米就是被北京市选中的重点培育对象。

话说回来,能被北京市选中,也要符合“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规律,企业自身的实力要过关。从这一角度来看,小米“光速”获生产资质的背后,就是自身实力的体现。

“小米牌”诞生的意义

虽然从实力的角度来看,小米获得生产资质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对于小米来说,获得生产资质这件事,仍然是企业发展历程中的标志性事件,未来肯定会写在小米汽车的历史墙上的。

总结来看,小米获得造车资质这件事,大概有三个意义。

一是有利于品牌建设。生产制造技术是品牌建设的重要一环。丰田制造方法论中的精益生产,雷克萨斯强调的工匠精神。都是先进制造塑造品牌形象的典范。对于志在打造高端形象的小米汽车来说,对生产制造的包装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是有利于控制生产流程。小米如今正在致力于产能提升,这其中对供应链管理、生产效率、质量管理以及品质保证都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只有具备独立生产资质,才能将这些流程完全掌控在自己手里,从而实现不断优化,以达到规模和品质的双重要求。

三是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扫除了后顾之忧。小米所规划的三款全新车型将陆续在三年内发布,第二款车型为纯电SUV,对标特斯拉Model Y,有望在明年发布;第三款车为增程SUV车型,主打家用,将在2026年上市。同时小米还会试水包括“后装”在内的新玩法,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权和自主权。

CopyRight © 2000-2025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