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通看来,越来越多人买SUV与新能源技术的逐渐深入有关。根据车主之家统计的销量数据,上半年最畅销的SUV,前五名都是新能源车,而像长安CS75 PLUS、丰田锋兰达、本田CR-V等在几年前长时间霸榜的燃油SUV,基本排在第十名左右。
另外小通发现,消费者在买车时开始不再纠结于新能源车还是传统燃油车,只要产品更贴合自身需求、品牌服务更到位,就愿意买单。为了让消费者更清晰地了解到近期的产品质量和品牌服务水平,一个名为“投诉销量比”的概念诞生。
所谓“投诉销量比”,直接反映出每万辆汽车的平均投诉次数,这个数值越低,被认为汽车质量和服务水平更高。近日,汽车投诉网站车质网针对第二季度畅销SUV进行了投诉销量比的排名,330款车型中共有62款车型低于万分之33这一均值。
都说数据有一定的欺骗性,大家关心的第一个话题便是这些数值背后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具备参考意义;而我们从中看到的另一个信息是,低于平均值的车型中新能源车占比明显提升,高于平均值的车型中有五款燃油车、一款新能源车……看来,我们对车市的一些基础认知,需要更新换代了。
我们不妨先看投诉销量比在万分之10以内的产品,比较直观地看出,北京BJ30和大众探影两款SUV的投诉销量都为零,成为该榜单的前两名。
结合销量数据来看,这两款车型在第二季度的销量分别为7784辆和7690辆。其中,北京BJ30在5月份上市,汽车本是大宗消费品,很多质量问题都是一段时间后才会显现,而且销量基数不算特别高,投诉为零其实合情合理,但是谁也不难保证后续是否会有相关的质量问题投诉。
大众探影在4月份和6月份都有相应的购车优惠,而在今年这两个月份之外,大众探影的月销量基本在1000辆以内,在没有优惠的第一季度,大众探影只有五个关于2021款车型的质量投诉,而在优惠价格和品牌影响力的双重加持之下,相关投诉自然会下降。
再看看超过二季度SUV均值的车型,大众途岳、宝马X3和本田皓影等都是品牌旗下的走量车型,产品本身的竞争力很强,或者终端给到比较有诱惑力的优惠,其月销量常常保持在5000辆—10000辆之间。根据车质网的数据,这三款车型在第二季度分别有65、61、152个相关投诉,而且绝大部分投诉车型都是2020款、2021款等有数年行驶经验的车型。
平心而论,高于均值的车型确实存在一定的投诉,但当中畅销的车型其实并不少。这也意味着,高于均值的车型并非不值得选,低于均值的车型也不代表竞争力强。不过,小通不太认同部分网友所说的“投诉销量比高主要是因为销量基数大”。
从榜单来看,锋兰达、长安UNI-Z、捷途X70等燃油车,以及Model Y、AION Y、元PLUS等新能源车,都已经征战市场多年,月销量也处于比较高的水准,但这些车型的投诉销量比都在万分之20以内。
综上所述,产品的上市时间、终端优惠、销量基数等因素都会影响投诉销量比的排名。因此,投诉销量比排行榜的意义在于给即将买车的用户提个醒,长期来看没有一款车型不会被投诉,消费者要想买到一款省心的产品,需要参考产品的销量基数、投诉数量以及投诉的具体问题。
不过,当小通将该榜单与此前公布的数据对比,发现此次公布的数据有不少亮点值得细细品味。
小通进行了统计,发现第二季度优于均值的新能源SUV(包含纯电、插混和增程,不包含油混)共有26款车型,占比高达41.94%。查看2023年同期的同组数据,也就只有20款车型优于均值,占比仅有28.57%。
让多款新能源SUV的投诉销量比优于均值的前提条件,自然是新能源车销量的逐步攀升。今年上半年,比亚迪、鸿蒙智行、特斯拉、理想、蔚来等新能源品牌的销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根据中汽协统计,六月的新能源渗透率达到50.72%,这也是新能源月销量占比首次突破50%,成为更多用户的首选。
在这样的前提下,多款新能源SUV入榜的根本原因还是新能源产品的用车痛点在逐步减弱,SUV的大部分潜在消费者是家庭用户,省心是硬性规定。电动化发展初期,新能源SUV一直以低能耗和高性能自居,但补能体系弱、电池安全问题、续航衰退快等问题劝退了不少潜在用户。
燃油SUV虽然能耗更高,但内燃机经历百年的迭代,技术已经很成熟了。相信不少家庭用户还是秉持着这个理念:如果没有绿牌等政策需求的话,宁愿多花点补能成本也要选择燃油车。
要说新能源SUV的转折点,小通认为是比亚迪刀片电池的应用,除了能量密度更高等技术方面优于三元锂电池之外,其不怕针刺试验的安全性能很快获得众多消费者的青睐。作为首批应用刀片电池的车型,唐EV、宋PLUS EV等产品的月销量迅速提升上来。更重要的一点是,国内外主流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同样用的是刀片电池。
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刀片电池通过的针刺试验一直是众多新能源车企的关键目标,后来还有车企加强了针刺试验的难度,比如用上两根更粗的针进行针刺试验,有的电池甚至还通过了枪击试验。无论如何,电池技术的突破确实大大改观了受众群体的刻板印象,让新能源车多了与燃油车比拼的筹码。
当新能源车的品质和体验可以与合资燃油车媲美之时,本身就具备低能耗优势的新能源车自然会被更多用户青睐。此时,以传统燃油车为销量基本盘的车企,要么跟风走新能源的道路,要么走性价比路线,靠低价来吸引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