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硬件层面来看,有MRC可变电磁悬架、Brembo四活塞刹车、米其林PS4S轮胎、后桥电控LSD,再加上全系标配可变转相比——这些装备不光宝马3系一个都没有,而且纵观整个市场也是独一无二。
妥妥的入门四门版性能车水平,除了没有大中冷和额外的变速箱油散热器,键盘值已是这个价位的最高。
开起来的第一感受,是铂金型的MRC太超值了,这套可变阻尼电磁悬架是让整台车更为高级的最大功臣之一。我也对比了一下大众的第二代DCC,发现MRC对细碎震动和路面接缝的处理相当美式,旅行模式下基本上不会有高频的弹跳传进车厢内,在高速和快速路上,都只是两声清脆的闷响,同时对侧倾和俯仰姿态控制也要比常规的前驱中型轿车好,毕竟CT5在定位上还是后驱运动轿车。
在运动模式下就更有意思了,凯迪拉克的MRC并不会像其他可变阻尼悬架那样“一键石化”,阻尼硬邦邦然后大量的细碎弹跳传进车厢,比如大众的第二代DCC就有这个典型的问题。MRC的运动模式即便阻尼变大,也加强悬架中后段的支撑性,并且抛跳的回弹减少。
也就是说,在旅行模式舒适的整体基调上+较为极限操作下,你才会感受到那种性能车的支撑和阻尼感。
而宝马3系无论长短轴尽管确实更有“韧、弹”的行云流水感,但为了舒适性的长行程悬架,以及防倾杆的缺失,都一定程度牺牲了它的运动性表现,比不上全新CT5在过弯时的干脆利落,悬架也丢失了紧致的小车感。
全新CT5这种感觉,可真是当下新能源车难以给到的驾驶信心啊。
举个例子:
当我在成都的低温路面掉头,即便有245/40 R19规格米其林PS4S后胎,由于1.69吨的车重,在转向进入APEX弯心点,车尾屁股就开始往外带,同时后轴由于循迹性强跟得太快,到出弯时,已变成后驱车特有的滑动姿态。
但此时整个人不会有任何心跳加速的慌张感,只需给上油门让后桥电控LSD开始工作推着你出去。
略带反打方向修正车头角度,ESC也不会粗暴的切断动力,打乱你操作的节奏——这就是全新CT5能给到的信心,让你像个开惯了后驱的老手,一气呵成。
在这个过程中,MRC可变电磁悬架显然给到了支撑,米其林PS4S轮胎也让滑动线性可控,后桥电控LSD则让出弯油门分配好驱动力,再加上标配的可变转相比不会手忙脚乱,丝滑的操作,全靠铂金型的硬件支持。
我还专门对比了更贵宝马4系,其在硬件上也能有接近全新CT5铂金型的配置,但——都需要选装:可变悬架不能选装,可变转向比要5700元选装,而后桥限滑差速器要加足足1.32万元才能选装。
不是宝马没有可变转向比,而是凯迪拉克更有性价比。
可能全新CT5唯一不够出挑的还是动力系统,全系2.0T LSY发动机,带可闭缸技术和Tripower可变气门升程。最大功率237Ps以及最大扭矩350Nm的输出,在日常驾驶中非常顺手,通用的10AT变速箱响应也算不错。
但一旦到了山路上,10个挡位还是会显得有点多余,手动模式反应不够及时,不如运动模式下的自动换挡开起来顺畅。
同时,我还试了国5排放的28T ATS-L, LTG发动机放在2024年,也依然是大马力后驱车的代表。280Ps和400Nm的动力输出,要比LSY有更直接的扭矩感,特别在出弯大油门的时候,相差40多Ps动力储备很明显。
还要补充一点的是:全新CT5的这套LSY动力系统对付宝马320i和325i还是绰绰有余,但面对245Ps输出的330i则会显得力不从心。毕竟宝马那套B48 2.0T+ ZF 8AT的经典组合,在国六时代依然是行业标杆。
全新CT5不像ATS-L时代标配Brembo四活塞制动系统,但从中配开始就带运动套件的尊贵型开始,已经有MRC可变电磁悬架、Brembo四活塞刹车和后桥电控LSD上车。这套刹车的制动脚感像极了我以前改过的AP Racing 5200——制动行程紧致,大力制动也有明显的撞墙感,同时制动力道线性没什么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