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雷军一直在售价上给消费者打预防针,但由于小米高性价比的品牌人设,导致很多消费者潜意识认为这是一次拔高消费者期望值的米式营销,网上经常见到的19.9万元交个朋友,也从侧面反映出小米汽车在消费者心中的价值定位。
可问题出就出在小米汽车首战必须得把品牌形象打牢打扎实,这就注定其首款车型必须要极具含金量,从小米SU7已透露的产品信息可以看到,激光雷达、智驾生态、100度三元锂电池和空气悬挂等等各种领先豪华的配置,可谓是应有尽有,不夸张的说,哪怕是把整车拆开卖电池卖零部件,恐怕也得卖个十多万吧。
给的功能越多,整车售价自然就会越高。按照小米官方辟谣“顶配车型36.14万元”和内部价通常比市场售价便宜10-30%的情况来看,小米SU7的顶配车型售价或在40万以上,这个价格应该超出很多消费者的预期值了吧?但你不能因此就掀桌子骂小米汽车不讲性价比,更准确点来讲,哪怕顶配车型定价超40万元,但只要起售价没有敲定,小米汽车依旧具备成为“黑马”的潜质。
小米要做的,只要把配置版本丰富些、售价区间弧度拉长些就可以。这样既能避免因定价太高,不得不面临友商多方狙击和市场化不能完全走量的尴尬,同时还能满足不同消费水准的用户对性价比的定义和需求。比如有友商工程师就判断小米SU7的起售价应该会控制在25万元左右,相信这个售价大家应该更容易接受些,而且除了售价亲民外,小米SU7的整体产品实力其实在和众多同级竞品相比时,也很容易具备一定的市场优势。
为何如此肯定呢?不要忘了如今是造车趋于“方案整合商”的年代,谁能在供应商渠道掌握更多话语权,谁就能快速在内卷市场脱颖而出。而小米汽车恰好就善于靠量大来压低供应商的价格,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性价比。手机市场如此,汽车市场同样也可以如此。所以当售价相当,但产品力却存在明显差异时,小米汽车这性价比不就凸显出来了嘛。
不过按照我个人的猜测,以及对小米一贯的秉性认知来看,小米汽车的起售价肯定是藏有惊喜的,包括不限于会把手机圈的营销模式搬过来,比如限时推出10万台售价在19.9万元的“入门级”版,以“每卖一辆亏5万”的方式来快速入局抢占市场,顺便再回馈下广大米粉的支持和信赖。毕竟靠极致性价比圈来的米粉,大都是价格敏感型用户,购物更侧重于理性化。若是通过高价定位把这一广泛的受众群体抛弃,其品牌口碑很容易受到反噬,多少有点得不偿失。
高举性价比旗帜的小米汽车,确实很容易获得广大普通消费群体的支持和信赖,但也加剧了其从低往高处走的难度,售价每上一台阶就会遭受到众多质疑声。也许正是这种左右为难的处境,才导致小米汽车在售价上始终无法最终拍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