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智己汽车客服表示,由于在更新最新的版本系统导致出现车机屏幕不显示的问题,智己官方紧急进行了OTA推送升级,只要车主们进行了正常的系统更新,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这一次智己大面积故障再次将智能车机安全问题推到台前,智能与安全如同硬币的两面,“既要又要”的同时,还需要完美的平衡两者的关系。
车机系统成为投诉重灾区
如果翻看汽车投诉投诉和召回信息一定会发现,智己汽车这样的事件并不是个例,智能车机是目前汽车质量问题的重灾区。
2019年,蔚来ES6曾出现因为FOTA导致车辆系统黑屏,在长安街上滞留一个小时。到了2023年,蔚来ES6和蔚来ET5也都出现过驾驶过程中车机黑屏,无网络且死机等问题。特斯拉也被爆出过在驾驶过程中,中控频繁死机的情况。
中控问题在豪华车型中同样存在,2022年,保时捷在美国市场召回12000辆保时捷Taycan车型,其原因是由于软件存在问题导致主屏幕可能无法显示。
车机问题似乎不分品牌不分国界、国产品牌、德系、日系、美系,都有各种类型的车机使用问题。
新能源汽车时代,大多数中控操作都集成在中控屏幕,让用户不得不注重车机体验。随之而来的便是消费者对于车机的投诉与吐槽。
车质网过去一年有关车身附件和电器的投诉中,几乎都和中控系统有关,典型问题包括车机卡顿,系统无法升级等。
针对车机问题,有的车企推出升级措施,但是部分方案中需要收费,这也引起用户的吐槽。2022年6月,在蔚来ES7发布会上,蔚来创始人李斌宣布了针对老款“886”硬件升级计划,车机花费9600元至12600元,更换8155芯片等,可以将车机升级至Alder智能系统。不出意料,这一收费方案引起老车主的不满。
早在2020年12月,领克也推出过车机升级计划,用户花费2950元升级车机芯片和软件系统。2021年,比亚迪曾推出过针对老款汉、唐的升级方案,用户花费2999元可升级车机系统。这些方案几乎都引起了老车主的不满,甚至有车主在投诉网站投诉方案歧视老车主。
芯片能力限制车机发展
汽车如此多的零件中,为何偏偏是中控成为投诉的众矢之的?
回答这个问题不得不提到智能化浪潮下,车企对于汽车理解的变化。360公司创始人周鸿祎曾经说过,智能汽车就是轮子上的超级手机。
随着智能座舱的发展以及芯片算力的提高,车机实现了与车辆硬件的深度融合。中控屏幕不再负责简单的导航和音乐软件,空调、车窗、灯光、座椅都可以在中控内操作。特斯拉Model 3焕新版甚至将换挡操作一起集成在中控内。
主打智能座舱的车型一般都会搭载高通8155芯片,如果了解3C的用户可能有所了解,8155芯片就是骁龙855芯片。相比之下,8155芯片不需要考虑散热问题和续航问题,GPU性能更加强大。
如果将车机看作是一个大号的手机,卡顿、死机也就说得通了。毕竟,手机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死机正常不过。
车机在不断升级OTA后,数据量逐渐增大,增加对于芯片的压力。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认为,车载软件不断的升级背后,就是代码行数的增加,软件的尺寸变大,算法越来越复杂,硬件一般是不变的,所以升级以后明显就变得卡顿,变慢了。
手机芯片的生命周期一般是3年-5年,汽车使用周期明显要更长,至少要在6-15年。但是智能座舱芯片普遍无法支持这么长时间,8155芯片一般会在2-3年后逐渐出现延迟,即便是8295芯片,车机在3年后,流畅度也会大打折扣。
由于车机不能像手机一样,用几年就换新,这也就导致各种主打智能化的智能汽车随着使用时间加长,使用感受直线下降,很可能在一段时间之后成为一台车上的短板。
智能车机无法一蹴而就
汽车的使用场景决定车机需要时刻保持流畅运行,毕竟手机死机可以重启,车机死机很难让车辆停下来重启。
为了保证车机系统流畅度,很多车企也采用了多芯片方案,智能座舱搭载双芯片或者四芯片,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延长车机使用年限。
同时,有部分车企会持续对车机进行升级优化,尽量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但是,流畅运行的前提一定是在芯片算力支持下。因此,保持稳定的前提是控制功能数量。有可能导致新车功能无法下放到较早的车型,这还需要考虑车主是否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