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在高温环境中行驶,新能源汽车上最先“爆掉”的零部件是什么?大部分人会猜错。正确答案不是电池、不是电机、更不是冰箱和彩电,而是轮胎。
我们都知道“热胀冷缩”的原理,持续的极端高温天气,会让轮胎的“弱点”无所遁形。
以高温测试场地中国热极吐鲁番为例,夏季极端高气温为49.6℃,地表温度多在70℃以上,车辆表面温度高达89℃。但谁能料到,测试场的极端温度成了北京的日常。
在今年6月底的那波极端高温天气下,北京的表温度也曾突破过70℃的高位。如果扛不住这样的高温条件,那么一款车的销量越高,那无疑就是制造了越多的“定时炸弹”。
首先“爆”的是,比亚迪。
在300公里的颠簸耐久测试中,比亚迪元PLUS开了28.5公里就爆胎了,胎冠胎面脱离了轮辋;32.4公里时,比亚迪汉DM-i冠军版也发生了爆胎,在与终点相差267.6公里的距离停下了,无缘冠军;55.6公里时,比亚迪海豹冠军版爆胎了;146.4公里时,比亚迪海鸥也爆了。
“爆胎”看似普通的概率性事件,放在新能源汽车上其实并不能单纯归纳为“运气差”。
相较于传统燃油车而言,“背”着动力电池跑的新能源汽车,普遍要重出几百公斤。比如,蔚来ET5T的最大载重质量为2370kg,而宝马3系则为2055kg。这需要新能源汽车的轮胎,也比同级燃油车有更坚韧且更强的承载能力。
同时,因为电机扭矩大、动力强的特性,车辆起步和制动都需要轮胎有更好的抓地力。再则,为了增加续航,轮胎还要有低滚阻,不能因为更大的重量降低耐用性和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