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标准,是否符合当下中国主流消费者的使用场景呢?答案是否定的。在目前新能源三电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构成续航焦虑的因素其实正在减弱,但目前的技术瓶颈却显而易见,最明显的莫过于低温和超低温对电池续航能力的影响,在现有成本和使用频率之下,还是一个难题。
内外多方面因素,影响测试续航里程
不同的气温对实际续航有较大的影响,但原因确实也是多重的,目前我们暂时没有颠覆性的解决办法。
首先,如果长时间处在低温状态下,电池的活性物质会降低,影响化学反应速度,从而导致电量减少、续航变短。有相关测试报告显示,新能源电池最佳的工作温度是25℃,若在北方-20℃的气温下,电池衰减会达到57%,续航里程基本折半,所以很难保证测试时是满电量的电池状态,测试的结果也不能保证真正的做到准确无误。
另外,在北方冬季或者南方的夏季,空调也是耗电的因素,尤其是冬季北方取暖,电量消耗极大。虽然有空气热泵技术等出现,但本质上与燃油车暖风取暖相差甚远,对电池和空调加温,成为新能源车在冬季续航达成率较低的首要因素。
第三,在一些极限测试中,有着不同的排名标准,比如续航里程排名,续航达成率排名等等。电池容量是影响续航能力的重要因素,电池容量越大,其续航里程越长,反之其续航里程越短。在不同维度下,会产生不同的极限测试成绩。所以,很多消费者看个热闹就行,也不必过分认真。当然,在极限测试中表现较好的,也侧面证明其在某些技术上过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