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副驾驶位并没有在对应A柱侧加入摄像头,也证明了副驾驶位的重要性与后排类似。车内乘员环境的监测依旧会采用传统思路,在前排阅读灯区域设置一颗摄像头用来监测车辆乘员情况,这点与问界M7相同。虽然谍照中仅露出一小部分,且黑色内饰不易识别,但问界M9的阅读灯位置与问界M7相同,两者大概率会使用相同模具。
至于第三个摄像头位置,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将会位于后排空间。第一,问界M9后排空间包含两排共5个座位,后排乘员纵深大;第二,问界M9将会确定搭载鸿蒙4.0智能座舱系统,鸿蒙4.0系统的一个主要功能为多区独立音区,该功能的实现形式为通过声源感知技术锁定车内乘员,优化各个乘员区域的声音体验。而后舱音响模块中一部分高音喇叭设置在C柱上方,第三排并没有设置音箱模块,问界M9大概率依旧会做4独立音区,第三排共享第二排音区。
然而在纵向空间方面第三排座椅在很大程度上与第二排座椅重叠,问界M9车型的定位也是属于着重解决5人以上乘坐需求的车型,仅靠前排的车辆摄像头是无法识别到第三排乘客的。之前有博主放出从第三排正后方拍摄的内饰谍照,拍摄位置为第三排两个座椅中缝位置,从该位置向前排看能够发现第二排座椅挡住了大量视线,也佐证了问界M9需要一个后摄像头的必要。
由于问界M9内饰细节并没有官方公开,后排摄像头位置大概率可能会放置在顶部激光投影幕布区域。摄像头倾角与位于前排的车内摄像头相同,用来补全视觉缺失。最终问界M9的摄像头模块设计,会呈现2+1的布局。
搭载多摄像头方案,问界M9智能座舱会有更多黑科技?智能汽车时代的一个主要方向就在于提高车辆的自主感知力,在座舱外体现的就是自动驾驶中的BEV+占用网络实现物理世界数字化复制,在座舱内体现的就是针对驾驶者和乘员的生体状态识别。
问界M9基于主驾驶位的摄像头模组主要是位DMS技术实现服务,主要功能为监测驾驶员疲劳程度,扩展之后可以完成面部身份识别、眼球追踪、手势识别以及情绪感应等方面。之前鸿蒙座舱的身份识别逻辑为摄像头识别人体-系统判断授权手机是否连接-提示驾驶者登录账号的流程。现在基于3D人脸识别技术可以识别人体的三维模型数据,更类似于iPhone上的Face ID,可以实现鸿蒙4.0座舱系统的无感连接的判断逻辑。
同样,鸿蒙4.0座舱系统加入了眼球追踪特性,这一功能可以与AR-HUD进行联动。华为之前研发出了一套眼球追踪系统专利,通过光束入瞳反射接收光功率值,将HUD画面匹配到眼球注视方向。该项专利的价值在于改善了AR-HUD的画面位置调节,根据AR-HUD显示尺寸大、且与现实世界融合度高的特点,可以判断问界M9会大概率搭载该项专利技术优化HUD位置调节。
根据华为公布的信息,鸿蒙4.0车机系统在后期将引入多模态交互技术,实现语音识别、手势控制等交互方式。其中手势控制的实现主要利用前排车内摄像头扫描乘员手部动作来实现。理想L9后排大屏由于缺失手势控制功能,导致后排乘员的屏幕操作需要起身够到,这种操作逻辑既不友好也不安全,甚至不少用户吐槽“不如准备一个遥控器”。类似定位的问界M9则通过激光投影+幕布的组合代替实体娱乐屏,但大概率也会加入远程手势控制,对竞品车型功能进行补充完善。
而在开启后排投影屏幕状态下,前排的摄像头是几乎无法感知后排状态的,因此后排摄像头的价值会有更突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