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人的日子是个雨天,机场人流最少的日子,我开着这辆大G仍然被频频侧目,回头率百分之百,凭着这辆车百万的售价和外观,我在不少人眼中看到了“不愧是上海”的痕迹。
浦东机场分走了太多应该属于虹桥机场的高光,那里也将成为上海新的未来,路过虹桥机场,更多的是认识上海的过去和现在。
最早虹桥机场始建于1921年3月,当时北洋政府航空事务处拟定了一条京沪航空线,开始筹划航线在上海的机场,最初选址在吴淞,也就是今天的宝山区境内,后来选中了当时上海县与青浦县的267亩地作为上海航空站。
虹桥机场的雏形从3月开始建设,6月底就完工了,但因为经费不足,只建了一条土质跑道后并未成功通航。具体原因是当时客机每往返京沪一次,航空事务处就赔200多元,同时欠当时承建这里的美商允元实业公司工程费。
京沪航线通报布告宣布上海虹桥机场“建筑就绪”
直到1929年5月,交通部沪蓉航空线管理处选定虹桥机场作为上海航空站,才在同年7月通航,并在同年8月开通了一条上海到南京的载客航线。
1934年4月,虹桥机场再次征地890亩进行扩建,在1931年到1934年间,这里是欧亚航空公司枢纽机场,下面这是一张1932年10月上海虹桥机场当地群众聚集观看起降飞机的老照片——
过去虹桥机场一直是上海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淞沪会战的导火索之一,也有虹桥机场的身影。
早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根据《淞沪停战协定》的规定,上海被划为“非武装区”,中国方面仅驻有两个保安团队及地方警察,租界则不受协定的限制,日军一再向租界内的虹口和杨浦地区增兵,这里也十分靠近虹桥机场。
为了防止日军在发生冲突时夺取虹桥军用机场,1937年7月24日,当时的京沪警备司令官张治中下令,独二旅官兵换装上海市保安总团的服装,连夜从苏州乘火车赶赴上海接管机场和附近地区防务。
这个消息很快也被日军侦知,8月9日下午,一辆日军敞篷军用汽车从上海闸北丰田纱厂日本海军陆战队兵营驶出,沿着虹桥路开足马力疾驰,车上的驾驶者就是一等兵斋藤要藏,旁边坐着的是大山勇夫中尉。
在汽车逼近机场大门的时候,负责机场防务工作的营长李秀岭下令,全营官兵进入机场外围的野战工事候命,哨兵向空中鸣枪示警。
觉得不能直接闯入的大山勇夫见状,就右转沿着机场东面的铁丝网向北行驶,这时候独二旅士兵已经进入铁丝网后面的工事,对这辆闯入警戒线内的汽车进行射击,枪声过后汽车歪歪扭扭的停下,车上跳出一人向东北方的菜田跑去,几声枪响后他中弹身亡。
淞沪警备司令杨虎接到报告当即派人前往现场勘查,得知死于车中的人是大山勇夫,逃跑被击毙的是斋藤要藏,现场一片狼藉。
杨虎知道这件事情涉及到中日交涉,制止了独二旅士兵想要掩埋尸体的行为,以保护现场,并打电话向上海市公安局局长蔡铁军报告,蔡铁军旋即转报给了上海市市长俞鸿钧,俞鸿钧和外交部秘书周钰致电当时的日本驻沪总领事冈本季正。
最初日方坚称没有军人外出,即使有人外出也绝对不会到虹桥机场的说法,在中方一再追问下才承认确实有军人在酒后私自外出。
杨虎为了避免日后交涉困难,将警备司令部中的一名死囚调出,换上中国宪兵服装拖到机场东面的铁丝网内毙杀,想要造成中日军人发生冲突均有死亡的假象,随后俞鸿钧亲赴日本驻沪总领馆叙述事件经过,日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该事件,避免事态扩大的建议,但提出了验尸要求。
根据当时《大公报》记者杨纪回忆:
我赶到真如(沪西地名)的法医研究所时,已经有两个日本海军陆战队的军官和两个穿西装的日本人站在解剖室里。手术台上躺着一具尸体,背部有两个小洞,显然是手枪一类的兵器打的。法医们每当工作告一段落时,四个日本人不约而同地总是摇摇头,表示很不相信的样子。一是死尸手臂上有被绳索捆绑的痕迹;二是此人是被驳壳枪打死的,而两名日本军人使用的都是小口径勃朗宁手枪;三是此人蓬头垢面,指甲过长,不像是军人……
日本人坚信,这具尸体并非中国守兵,8月11日,日方将大山勇夫和斋藤要藏的尸体,以及那辆被击毁的汽车拖了回去。
8月11日下午4时,四方(上海市政府、淞沪警备司令部、日本驻沪总领馆、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进行谈判,日方因为察觉被打死的中国机场守兵有替身嫌疑,冈本季正态度强硬要求中国方面撤兵,并撤退各街道上一切防御工事,被俞鸿钧当场驳斥,日军破坏协定在先,中国军队行动拥有绝对自由。
在此之前,日军就已经向上海增派军舰和海军陆战队士兵,到8月12日止,调集淞沪的日舰已达30余艘,海军陆战队1.5万人之多。
在8月11日晚9时,蒋介石下令将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和补充旅推进到上海市区真如、闸北一线布防,准备自卫;8月12日下午3时,应日方要求,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举行淞沪停战协定共同委员会会议,出席者除了中日双方外,还有英法美意四国代表。
会议以激烈辩论之后,无结果而散,淞沪会战而后爆发,而“上海虹桥机场事件”也作为导火索之一被历史铭记。
日军占领上海后,圈地1356亩,将虹桥机场作为军用机场使用,并扩建跑道。
上海虹桥机场事件现场图
日军占领上海虹桥机场,在机场门口
后来这里也并不安宁,尽管虹桥机场是日军重要的战略目标,狂妄的他们认为这里治安良好而疏于防范,只在这里驻扎了一小队日军约50多人。1939年7月,新四军一支队伍发现了这里,并发现这里的管理疏漏。
不过在他们四处搜索期间,日军警卫也发现了他们,由于机场和上海距离太近,这只军队的指挥官廖政国并不恋战,当即下令烧飞机,一时之间虹桥机场的夜空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停在机场内的四架飞机很快被烧成灰烬。
第二天这场袭击战也震惊了整个上海,当时上海租界出版的《华美夜报》《大美晚报》均以“国军万余夜袭虹桥机场”为头条新闻,胜利一词围绕虹桥机场为话题,传遍整个上海。
抗战胜利后这里曾被中华民国空军接收,后来在1946年11月5日由中国航空公司接管,12月被列入国际入境机场,1947年8月,行政院决定将虹桥机场定为民用机场,后直属于交通部民用航空局。
1949年5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虹桥机场,后作为军用机场使用,并在1950年开始进行虹桥机场重建工程。
1963年11月国务院批准虹桥机场扩建为国际航线民用机场,工程在1964年完工,同年5月开通了中国-巴基斯坦航线,1972年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搬离虹桥机场。
中巴通航现场图
后来在1984年3月,虹桥机场再度扩建,扩建后的候机楼使用面积比过去大了一倍,1988年,上海民航进行重大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于是机场和航空公司分营,这时候开始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才初现今天我们见到的样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
在浦东机场建成之前,虹桥机场一直是我国大陆最繁忙的机场,这里接壤着上海这座当时中国最前卫快速发展城市的一切对外往来,没有扩建之前,这里拥有跑道和滑行道各一条,停机坪约48.6万平米,66个机位,15个候机大厅,18个贵宾室和15条行李传输系统。
2006年,作为虹桥整个交通枢纽计划的一部分,虹桥机场实施扩建工程;2014年12月,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再次进行改造,这也是它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造。
前世今生,匆匆而过。
让大多数人最近记住虹桥机场的,是1998年9月10日,中国东方航空公司MU586航班因机械故障迫降虹桥机场成功,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宗民航飞机迫降事件,该事件后来被改编成电影《紧急迫降》,票房还挺不错。
我也开着这辆奔驰大G带着友人在虹桥机场周围闲逛了许久,他说,不愧是上海,一个机场都能开这么久,即使在高架桥上开出去有段距离,我们仍然能遥遥望见虹桥机场几个大字。
握着方向盘向前行驶,更高的视野真的会令人心情愉悦,我问坐在这辆大G副驾上的友人,之后是什么打算。
金融行业出身的他,环顾了几圈这辆大G相比售价略显朴实无华的内饰,啧啧称奇金钱的味道真香之后,画风一转,眼中透出某种期待,他说,“赚到开上你这辆车的钱,在这座城市扎个根吧,我挺憧憬这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