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处的车身加速度传感器、横向加速度传感器等零部件会实时监测当前的行驶状态,控制器则通过算法判断减振器阻尼的大小,再通过减振器中的电磁阀来控制减振器内部油液所提供的阻力,从而以毫秒级的响应速度,来无极调节减振器的阻尼。
这样一来,当车辆经过颠簸路面的时候,变小的减振器阻尼会让底盘“变软”来抑制车身的垂直方向运动,缓解乘坐时的颠簸感;而当车辆处于快速过弯、加速、制动等的时候,变大的减振器阻尼会让底盘“变硬”来抑制车身的侧倾和俯仰,确保操控时的稳定性。
既然是主动式的“电控底盘”,那核心也就从硬件的调节能力,变成了“在什么时候、如何调节底盘软硬”的软件算法。
根据比亚迪官方的说法,汉家族的底盘是由在戴姆勒集团工作20年之久的底盘专家汉斯·柯克带领团队调校的,因此能够兼具舒适性与运动性。但软件这部分,比亚迪的调校潜力目前还没完全释放,有部分功能还要等今年后续的OTA升级才能获得。
社长大胆猜测一下,目前宏观上的悬架控制算法应该已经做完了,这个部分功能有可能是匹配“赛道模式”、“雪地/草地/砂砾模式”的新控制算法,让底盘的感受更加细腻。
至于比亚迪汉DM-i冠军版标配的FSD可变阻尼减振器,其实是一种高级的“被动式”减振器,以前经常用在传统的合资品牌身上,如今也走进了自主品牌。
它的实际表现和云辇-C的CDC减振器差不多,都是在坑洼或减速带路面时阻尼变小,平整道路行驶时阻尼变大。工作原理也有些类似,它在减振器内部增加了一个PSD阀,会根据振动频率的高低来进行开闭,从而影响减振器筒内的油压,进而改变减振器的阻尼。
两者的区别在于:FSD只能被动地根据路面的变化来被动调节阻尼,而不是借助算法进行主动调节,因此减振器改变阻尼的速率没有那么快,调节的感觉会稍显“慢半拍”。日常行驶的时候可能觉得差距不大,但到了push极限的时候体感会比较明显。
2、赛道驾驶,体验如何?
社长这次分别试驾到了比亚迪汉DM-i冠军版和比亚迪汉DM-p战神版,两台车均是和市售车型无异的量产版车型。既然悬架有所升级,我们就先聊聊新车的底盘部分。
其实除了减振器升级之外,老款比亚迪汉刚上市的时候被用户诟病过的悬架用料,在新款车型上就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根据比亚迪的官方资料,比亚迪汉DM-i冠军版和比亚迪汉DM-p战神版的悬架臂以及转向节都采用了铝合金材质,而且部件的横截面积增加了约2倍,重量也减轻了29%。
在更为激烈的定圆和麋鹿测试中,能够感觉到即使把车辆开到响胎,车身的姿态也并不像一部分中大型轿车那么狼狈,而是稳中有细:有侧倾,但车身不会摇摆不定;车尾跟随稍慢(轴距太长了),但车头指向精准;电子助力的转向手感也非常舒服,有传统大厂的风格。
总体体验下来,和BBA还是有差距的,但在自主品牌里已经能算是一流水平了。
而老款比亚迪汉的另一个槽点——刹车后容易点头,在新款车型上也几乎销声匿迹了。
毕竟应用了FSD可变阻尼减振器和云辇-C的电磁减振器,后段的压缩阻尼会更强一些,即使是全力减速时也能拉住2吨重的车身,不会轻易点头。而且由于阻尼可变,前段的压缩阻尼和回弹阻尼依然较小,能提供比较细腻的滤振能力,维持原本的舒适性。
加上比亚迪的机电耦合一向做得不错,即使是脚法一般的车主,也能相对平顺地刹住。
至于动力部分,这次试驾的比亚迪汉DM-i冠军版(121km纯电续航)在众人的摧残下,迅速进入了电量低于30%的强制保电模式。
受限于场地较小,官方7.9秒零百加速并不足以让比亚迪汉DM-i冠军版加速到100km/h。作为参考,0-50km/h的表显加速时间为3.0秒。
这也就意味着,比亚迪汉DM-i冠军版在相对亏电的情况下有衰减,但并不明显。
而比亚迪汉DM-p战神版(纯电续航200km)充足的电量,则给了它全力加速的底气。同行的媒体老师们实测了几次,零百加速时间和官方标称的3.7秒几乎不相上下,基本都在3.7-3.9秒之间徘徊。
这是因为比亚迪汉DM-p战神版的电四驱系统能够根据不同的车速、不同的负载和不同的加速曲线,来智能分配合适的前后轮扭矩,最大程度地发挥360kW的峰值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