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主动安全以外,华为也对问界新 M7 的车身结构进行了全新的打造,全面提升问界新 M7 的被动安全能力。
首先在材料上,问界新 M7 全车潜艇级热成型钢占比达到 24.4%,车高强钢和铝合金占比达到 80.6%。同时在 A 柱和 B 柱还引入了 CBS 复合车身材料,这种材料既能提升车身耐久性、刚度和碰撞安全性能,又能够减轻车身重量。
然后在车身结构上,问界新 M7 采用了笼式车身结构,并在车身前端采用双防撞梁设计,在电池包两侧则采用热成型钢嵌套铝合金型材进行加强。
如此一来,在发生碰撞时,车身更能分散车身主体吸收的冲击力,即降低了乘客的风险,也降低了由于电池被碰撞而发生二次灾害的风险。
最后在座舱内部,问界新 M7 全车标配 8 安全气囊,包含了主副驾安全气囊、前排侧气囊、左右侧气帘以及第二排侧气囊,并且还配备前排高性能双预紧安全带。
可见,从主动到被动,从车身到座舱,华为对问界新 M7 在安全性上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事实也证明,华为的力气并没有白费。
根据中国汽研 Super Crash 测试数据,当 4 吨重的货车以 40 km/h 的速度与 60 km/h 的问界新 M7 相撞时,问界新 M7 的车体结构整体仍保持完好, A 柱、A 柱上边梁及后车体外观无明显变形,四门依旧能正常开启。
在安全性上,和老款问界 M7 相比,问界新 M7 已经有了质的提升。
鸿蒙 3.0 时代,后排体验升舱
经过了两年的迭代发展,鸿蒙智能座舱在问界新 M7 上迎来了它的 3.0 时代。
在鸿蒙智能座舱 3.0 上,以鸿蒙系统为核心,华为将各类硬件设备之间的边界进一步消除,使硬件之间相互协同,形成了一个超级终端。
在这个超级终端上,手机车机碰一碰流转不再是导航的独有功能,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 TOP 应用均将支持。甚至当用户在手机上玩游戏或者操控无人机时,也可以将画面流转到中控屏中,实现从小屏到大屏的丝滑体验切换。
在鸿蒙智能座舱 3.0 上另一个更重大的改变是后排座舱支持装载两个华为 Pad 屏,其主要目的用华为的话说就是在体验上的「客驾平权」。
在技术交流会中,华为指出,尽管当前很多车型的座舱内前后排都配备了屏幕,「但消费者缺乏更加便捷自由的后排娱乐屏解决方案」。因此,针对这一痛点,后排装载两个华为 Pad 屏的解决方案也就应运而生。
这两个华为 Pad 屏,顾名思义,就是能够起到华为 Pad 的作用,办公、娱乐、游戏,用户随心所欲。
不过更有意思的是,华为利用了最新的 MagLink 技术并结合分布式软总线,将中控屏与两块 Pad 屏连接在了一起。
其中,中控屏作为三块屏幕的核心,能够精确识别出两块 Pad 屏哪块居左哪块居右,然后查看和控制 Pad 屏上所显示的内容,而且内容传输速率高达 160 MB/S,端到端时延低于 40 ms,音画同步时延在 - 50 ms 至 20 ms 的范围内。
这意味着,当一家人或几个朋友一起出行时,前后排乘客完全可以同时看同一部电影或者联机玩同一部游戏,而不用担心屏幕之间的画面不同步所造成的体验打折。
另外,如果是有孩子在后排的话,家长可以通过中控屏来控制 Pad 屏,帮孩子找视频、找歌曲、调节声音亮度等。当觉得已经不能再让孩子看下去时,也可以通过中控屏直接让 Pad 屏熄屏。
值得一提的是,在鸿蒙智能座舱 3.0 上,华为除了在屏幕等看得见的地方变得更加智能,在看不见的地方也同样变得更加智能。
鸿蒙座智能座舱 3.0 拥有强大的智能感知能力,当用户上车时,它可以自动识别用户的身高比例,然后将座椅、HUD、后视镜等调节到最佳的位置。
一些需要用户手动且凭感觉做的事情,鸿蒙智能座舱 3.0 用算法和模型做了替代。
总的来说,问界新 M7 上的鸿蒙智能座舱 3.0 不仅仅如以往般简单易用、流畅丰富,更覆盖了更多的应用场景,甚至延伸到了车外,让智能化变得更加无处不在触手可得。
写在最后
华为 ADS 2.0、鸿蒙智能座舱 3.0、全新塑造的安全性、24.98 万起的价格...... 问界新 M7 的产品力是肉眼可见的变得更加强大了,同时价格也是肉眼可见的变得更卷了。
除此之外,问界新 M7 还有一个非常符合中国需求的特质 —— 大空间。问界新 M7 拥有 5,020 mm 长的车身,3,338 mm 长的车内有效空间,甚至已经超过了理想 L7 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