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之后,燃油车的降价模式继续蔓延。
最近,成都市也开始了地方+车企的补贴优惠,购买在成都有生产基地的沃尔沃、神龙汽车、领克汽车、大运汽车、一汽丰田、红旗汽车、一汽-大众、吉利汽车,能获得1.3万到15万元的优惠补贴。还有吉林省补贴的1.5亿元,覆盖中国一汽旗下全部自主、合资品牌乘用车和轻型货车,单车最高3.7万补贴。
成都这个力度,突破了东风系在湖北的最高9万元优惠力度,但15万的优惠力度是给沃尔沃S90插混用的(在之前也优惠14万左右,其实优惠力度变化不大),其他车型不可能拿到15万的优惠。神龙汽车最高7万、领克汽车最高2.5万、吉利汽车最高1.3万元,丰田、大众最高6.1万和2.35万。
同样,这次补贴优惠收益的依旧是当地消费者。
我们把武汉和成都这两次的降价,结合到一起来看,分析一波这次降价潮有什么共同点。首先武汉乃至湖北省,是一个汽车工业发展大省,而武汉也是湖北最具代表性的三大生产基地之一。
而成都,相对于西南地区,也是一个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尤其是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有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东风神龙、沃尔沃、吉利等整车企业10家。像速腾、捷达系列、丰田亚洲龙、标致5008、沃尔沃XC60等多款市场热销车型都出产自其位于龙泉驿区的制造工厂。
显而易见,这次的补贴是有很强的目的性的。
除了让利消费者,提振汽车消费之外,这次的汽车市场终端的优惠活动,还有另外的目的。是整车企业为了国六B排放标准的汽车做准备,第二阶段则是从2023年7月1日起,不能销售、注册、上牌低于国六B标准的汽车。那,在国六A切换国六B的时候,赶紧把国六A排放标准的车卖出去,是首要目的。
话说回来,3月17日成都的优惠政策出台之后,消费者确实到店咨询的情绪高涨了,但成交的订单量爬升不够明显。观望,依旧是消费者的主流态度,他们再等的或许是力度更大的优惠,下单还是有些犹豫。
短期来看,业界认为至少到今年7月1日,燃油车的价格战有持续的可能性。
降价很爽,燃油车市场会崩么?
除了各地推出的补贴政策外,像哈弗汽车给热销车型H6来了一次全国的1.5万元优;北京现代也发布综合优惠,消费者购买8款车型可获得最高补贴5.5万元等。今年,降价促销成了汽车行业第一个季度里的关键词,有地方补贴的卷着一起上,没有地方补贴的自己单枪匹马也要把优惠力度抬起来。
原因能理解,清库、促销,短期内可以立竿见影。
不禁要思考一个问题,短期促销之后,汽车市场将会回到一个正常的销售机制,终端大力度的优惠理论上不太可能长期存在,即便是新能源的冲击影响,燃油车市场也不会突然崩盘,让产品价格一路下得。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不符合市场规律,而且发生的可能性应该不大。
先看这次降价,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首先,在消费者受益于更加实惠的价格,购买了所选的汽车之后,整车厂销量也上去了,还清掉了库存产品,这也算是双赢的结果。其次,燃油车新车的价格下降,让二手车市场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价格也会跟着降,这对于有二手车需求的消费者来说,也算一个好消息。
之后可能有人好奇,有第一波也有第二波,那会不会之后的车价会越来越低,例如到7月1号前夕,车企的库存还没清干净。车价会不会变成“白菜价”?
这事,或许还得根据消费者的购买力来决定,但厂家也不会把车卖到白菜价。就和特斯拉降价模式一样,车企会拉低自己产品的价格,让能接受的人去买单;举例,1000台库存车,原价30万,降到20万能清掉800台,还有200台如果按15万或者更低的价格卖出去,一是可能会赔钱、二是扰乱市场秩序,划不来。这样一来,清不掉的车,最后只能流向二手车市场,不当新车卖。
站在消费者角度,这波降价潮,买还是等?
首先要想清楚,等的是什么,我们等的是“目标车型”的降价,如果是豪华品牌的核心热销产品,例如宝马3系、5系等这些产品,不用等,这类产品的降价概率用历年销售情况来看,没有大降价的举动。
如果是中端品牌,丰田、大众等合资企业或国产企业的产品,可以再等等,7月是个时间节点,但不排除提前完成清库和带动产业链复苏的工作,优惠缩不缩也都不好说,总之价格合适就可以考虑出手。
那么,降价之后车市会恢复到之前的销售状态吗?
当这波降价潮过后,国内汽车市场(燃油车)市场大概率是会回到常态的销售标准。业界认为这次降价不会让燃油车市场迎来大洗牌,如果让整车制造这个产业发生过于剧烈或者惨烈的洗牌、重组,必定要对社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冲击。更别提燃油车市场崩盘了,这后面带动着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包括维修、保养、零部件生产等等。而且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产销规模,还不足以支撑平替燃油车带来的社会价值。
所以,为了保住社会价值,燃油车市场会这么轻易崩盘?各位自行思考。这次地方+企业的降价,事出有因,只不过这次响应的地方多、力度大、时间早,所以给会给消费者造成一定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