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全新智能四驱电混技术Hi4的发布,不仅是长城汽车核心动力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打破了合资垄断的技术格局,树立了中国混动技术新的风向标,为中国混动技术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本。
用两驱的成本做四驱
《体验经济》作者约瑟夫·派恩曾说,“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是令人难忘的”。长城汽车的服务突破口已经从过去的To B—To C传统模式向着直接To C转变。
面对用户“要动力也要省油”、“要安全也要激情”的诉求,推出了全新Hi4,直白的讲就是以“四驱的体验、两驱的价格,四驱的性能、两驱的能耗”为核心,通过前后轴双电机、串并联和电四驱的结构满足消费者的出行场景需求。
作为全新的智能四驱电混技术,Hi4包含两套动力总成,系统功率高达340kW,覆盖A-C级车型,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动力选择。同时1.5L/1.5T两款混动专用发动机,以可实现最高41.5%的工程热效率,让油耗能够降低6%—7%。
两款汽油发动机为混动专用,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最高热效率达到41.5%,前驱动模块的传动效率达98%,后驱动模块电机效率达96.5%,结合具备快充功能的低内阻电池(分为19.94kWh和27.5kWh两种)能够实现100km以上的纯电续航。
Hi4混动架构最明显的不同,就是使用P2电机取代了P1+P3的前桥布局,同时增加P4电机形成前后轴双电机四驱混动架构,可实现双电机高效动态调节,使EV驱动和能量回收时综合效率更高,扩大了传统双电机串并联构型的使用场景,打破了目前如比亚迪DM-i、本田iMMD等将双电机混动(GM+TM电机)系统集中于前桥的构型传统。
在日常驾驶中,车辆会根据驾驶风格、环境温度、坡度、动力需求、行驶状态、雷达数据、导航数据及路况等复杂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协同智能控制预测性启停管理、自适应能量回收管理、发动机工况点智能管理、预测性热管理、智能SOC管理、智能扭矩矢量控制系统等六大系统,选择最佳的工况模式。
森林体系赋能
长城汽车之所以能够推出这样的技术,都是来自于森林生态的布局和成果爆发。
在近两年里,长城汽车多年来在混动、纯电动、氢能等核心技术方面的持续布局开始释放技术势能,加上在品牌营销、技术研发、供应链整合、生产制造、人才保障等多个维度的变革创新,形成了一整套森林生态体系,这是长城汽车在新能源市场如此受欢迎的基础,也是核心。
也就是说,长城汽车的整个设计、研发、生产体系能够围绕用户需求快速形成端到端的及时响应能力。同时,基于以用户为中心的运营理念,市场的反馈又能及时反哺长城汽车,不断迭代技术,形成一个相互作用、共同成长的生态体系。
从公布的信息中可知,长城汽车不但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光伏+分布式储能+集中式储能”的能源体系,而且完成了“太阳能-电池-氢能-车用动力”的全价值链布局。据国际能源署(IEA)在《2022年可再生能源报告》中显示,到2027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将超过煤炭成为全球最大的装机容量,2022年至2027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1500GW,有望成为下一个绿色能源供给中心。
与此同时,长城汽车自主研发的大面积钙钛矿光伏组件为电力绿色转型、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最重要的技术保障。实际上依托钙钛矿太阳能光伏技术,还能够研发并制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该电池不但可以应用到汽车制造领域,而且在空间、卫星、军事和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能够应用。
此外,长城汽车在矿产资源、电池材料、储能系统及电池回收等核心领域同样进行了全面布局。尤其是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氢能领域整车企业之一,在动力领域,长城汽车实现了混动、纯电、氢能的三轨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