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来看,增程赛道竞争加剧、纯电市场突破艰难,似乎让理想陷入“多线作战”的被动。但若细究其战略布局,可见理想正以“守正出奇”之策应对挑战:
首先是L系列持续迭代。
2025年,理想L9中改款将直面问界M8的冲击,而L8/L7通过智驾硬件升级(如激光雷达算力提升)巩固技术壁垒。财报提及的“供应商年降不及预期”,实则是短期产能调整的阵痛,随着下半年纯电车型上市,规模效应将逐步释放。
其次是纯电i系列破局。
7月发布的理想i8与下半年亮相的i6,标志着理想正式进军纯电赛道。尽管市场对高端纯电的“爆款潜力”存疑,但理想选择了一条差异化路径:i8定位“AI时代的空间机器人”,搭载VLA(视觉-语言-行动)架构,将车内空间从“驾驶工具”重构为“第三生活场景”。
这一理念与特斯拉Cybertruck的“未来感”形成鲜明对比,更贴近中国家庭用户对实用性与科技感的平衡需求。
尽管外界对理想纯电i系列未来发展存疑,但我认为,高端市场的竞争本质是用户心智的争夺。
根据第三方机构调研,理想L9用户净推荐值(NPS)为72分,高于问界M8的65分与蔚来ES8的68分。这一差距的关键在于,理想用户对“场景功能实用性”的满意度高达89%,而竞品用户更关注“技术先进性”(占比53%)。显然,理想已成功将竞争维度从“参数对比”升维至“生活方式定义”。
可见,理想以“家庭”为支点,在增程市场建立了难以复制的品牌认知;而纯电i系列的推出,则是从“场景定义产品”向“技术定义场景”的跃迁。若能在智能化体验上形成代际差,理想有望在2025年复制L系列的成功路径。
在智能化方面,理想汽车有很大优势。
理想汽车的VLA(视觉-语言-行动)架构,常被外界简化为“多模态大模型上车”,但其真正野心在于打造一个“闭环生态”。以计划于7月发布的纯电SUV i8为例,其技术路径透露出三大创新:
首先是,传统智驾系统过度依赖视觉算法,而理想的VLA架构引入了跨模态融合机制。
例如,当车辆识别到雨雪天气时,系统会同步调用语音助手提醒用户“开启雪地模式”,并自动调整空调风向以避免玻璃起雾。这种“感知-决策-交互”一体化设计,大幅降低了用户学习成本。
其次是,商业模式方面。理想并未盲目推行“软件收费”,而是采用“基础功能免费+高阶服务订阅”策略。
例如,i8将标配L2+级智驾,而城市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和“场景引擎”,如自动泊车+充电桩预约联动则需按月付费。财报显示,2024年理想软件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40%,达18亿元,尽管基数较低,但用户付费率已从5%提升至12%。
最后是生态协同方面。
理想与小米、华为等企业的一个关键差异,在于其拒绝卷入“生态联盟”的内耗,而是聚焦自有生态的闭环打造。
例如,i8的车机系统可直接控制理想自研的家用充电桩,未来还将接入其规划中的“家庭能源管理系统”。这种“车-家-桩”一体化生态,有望形成用户迁移的高壁垒。
技术长跑:L4时代的换道超车
财报中,理想汽车对自动驾驶的布局着墨颇多。
管理层明确表示:“L4将催生汽车从工具向AI空间机器人的质变。”这一判断直指行业核心矛盾——当下新能源车的竞争仍聚焦于续航、配置等硬件维度,而L4级自动驾驶的成熟将彻底重构产业价值链条。
理想的应对策略可概括为“双轮驱动”:
首先是硬件预埋,为L4时代铺路。
理想下一代车型将标配超高清激光雷达、Orin-X芯片和5G通信模块,算力冗余设计确保车辆可通过OTA持续升级。财报披露的1128亿元现金储备,为技术研发提供了充足弹药。
其次是软件定义:探索商业模式革命。
理想的VLA架构并非简单的“多模态大模型”,而是将视觉感知、自然语言交互与车辆控制深度融合。
例如,i8可通过语音指令自动规划行程、识别路况并调整驾驶模式,甚至根据用户情绪推荐音乐。这种“类人交互”体验,为软件订阅服务(如高阶智驾包、个性化场景模式)打下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理想并未盲目追逐“全自动驾驶”的噱头。李想清醒地指出:“L3仍是辅助工具,L4才是颠覆起点。”这种务实态度为将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理想对L4的布局,实则是以“技术长跑”避开价格战的泥潭。一旦其VLA架构形成生态闭环,软件服务的边际成本将趋近于零,毛利率有望重回上升通道。
大出海:开辟第二战场
2025年1月,理想汽车德国慕尼黑研发中心开业;同期,哈萨克斯坦、迪拜、乌兹别克斯坦的直营服务中心投入运营。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理想正式启动全球化战略。尽管财报未披露具体海外销量,但其“先基建、后卖车”的打法颇具深意。
理想的全球化路径呈现两大特征:
高端切入,规避低端内卷。与比亚迪、奇瑞主攻东南亚、拉美市场不同,理想首选德国(汽车工业腹地)和中东(高净值用户集中)作为出海首站,延续其高端定位。
本地化研发,尊重区域差异。慕尼黑研发中心将聚焦欧洲用户的驾驶习惯(如高速不限速场景)、数据合规要求,避免“一刀切”的产品移植。
短期看,全球化投入可能拖累利润率;但长期而言,海外市场的高溢价,要知道,欧洲新能源车均价超4万欧元,这将为理想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中国新能源车的全球化,不应止于“产能输出”,而应升维至“技术标准与品牌价值输出”。理想的海外布局,暗合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高端制造的国际势能。若能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其品牌溢价将反哺国内基本盘。
尾声
2025年,理想汽车注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增程赛道护城河遭受冲击、纯电车型爬坡压力、全球化投入的财务成本……但财报中的两组数据揭示了其韧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