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燃油车时代,随着国潮的兴起,也曾出现过将中国文化元素放到汽车设计上的。但是,不同国潮会有不同理解,因为缺乏协调性,往往有些“不伦不类”。所以,这也是汽车设计触碰国潮非常难的一个地方。
所以,有车企设计师表示,“运用国潮概念,不是在车上来条龙、整个八卦、秀朵云那么简单,而是要转化,要寻找背后的中国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什么,然后转化到汽车设计上去。”
如何转化?中国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又是什么?符合当下年轻人审美的设计又是什么样子的?智能车时代,中国汽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世界的舞台上,但是由于科技的同质化,设计出现了单一的标准,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吉利看到了这种危险的蔓延,并不希望在单一的标准和趋势中丢掉对中国审美的底蕴。那么在新的时代如何为设计语言找到独有的生命力?
必须找到最适合“中国需求”的设计范式,并将这种范式发展成设计的新标杆,得到世界的认可。就像燃油车时代,宝马的“双肾”造型,雷克萨斯的纺锤前脸,奥迪的“大嘴”……无一不是彪炳了数年一样。
“创新是设计的生命力,创新的根本源自于传承。”陈政曾提出,设计不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好的设计就必须要有“根”。
“根”之一,需要根植于中华文明,传承君子审美,融汇吉利科技,让想象与体验高度融合,创造符合中国用户需求的,做“很中华、不传统、更快乐”的设计。
这个设计理念融合的层面很多,吉利设计团队不停地去摸索,最后总结出一套方法论:“文化审美、品牌内核、用户需求”,是团队日常设计工作中不断反复检核方案的“一把尺”。
当然,和燃油车时代一样,也需要去选择一些中国审美的元素,拆解旧元素,重新组合放在汽车设计上。在运用中华文化设计符号的设计中,有许多流于表象形式上的东西,而将真正感性、讲究意境和浪漫的中国设计运用到融入汽车设计,这是一条其实不容易走的路。
这把尺,最终的目的是将中华文化和中国审美赋能汽车设计。随着国潮进入3.0时代,融入文化自信的国潮真正的底层逻辑,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是构建中国审美范式。
好的设计是有品牌传承和创新的,这是设计界公认的原则。吉利银河的设计生命力是从吉利文化体系中生长出来的,这个是“根”之二。
正是基于对中华审美、吉利品牌内核的深度诠释,围绕主流用户需求找创新灵感,吉利设计开辟出一个全新的中国电动车设计范式。作为吉利银河系列的原型车,从外观、内饰到科技配置,银河之光处处展露着集中国文化自信与科技之美于一体的原创力。
摸准了“根”,找准了传承,拿捏了创新,就万事大吉了吗?
以“用户思维”加持汽车设计
万事大吉?显然不是。
设计演化背后看不见的推手,其实是时代在更替。智能电动时代的到来,赋予了汽车设计师“升维”的机会,走出舒适圈,提高对宏观世界的觉知力,才能创造出领先于时代的好设计、好产品,才能架构起中国设计全新的话语体系。
这就要求中国汽车设计师来完成第二个使命,让“中国设计”新范式真正跑遍全球,用设计驱动中国汽车产业持续进化。
再天花乱坠的美学和设计,如果不能赋能到产品上,就是纸上谈兵。
吉利从不做纸上谈兵的事。在燃油车时代吉利就已经将中国审美放到了车型设计上,比如“涟漪”是吉利的设计符号,采用这一符号设计的博瑞,曾被称之为“最美中国车”。
不同的是,燃油车时代,设计师通常通过对格栅的塑造来营造高级感,电动车时代,进气格栅这个前脸设计最中心的要素没了,留给设计师们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大大减少。
如何塑造高级感,对设计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从燃油车到新能源之间的变革,底层逻辑是什么?用学术观点讲的话,建立新的范式,就是建立新的标准。
这个建立新标准的过程,也是一次加法与减法的拉扯。
比如,最先需要解决的是,智能传感器的增加,很多时候设计不得不向功能妥协,破坏了设计审美的一致性。所以,整个吉利团队达成共识,必须解决设计向功能妥协的局面,让设计驱动产业持续进化。
在设计和功能的平衡上,银河之光带来一种新的思考,集成式设计。“技术的发展终将趋同,设计才是建立品牌差异性的决定性因素。”陈政表示,设计也是品牌的强驱动力。
但是,集成式设计的背后所需的技术能力,要比看上去更难。正如陈政所说,设计的背后是吉利系统工程、体系和架构在支撑,这是非常综合的能力。
但是,吉利做得很好。
延承吉利“涟漪美学”设计,银河之光不仅在造型内饰上以吉利独有的文化母体“西湖山水”为灵感,打造出“中国味”设计,更以技术为引领,集成吉利“天地一体化”理念,将吉利卫星天线、沃飞长空无人机、银河NOS智慧座舱等独有的智能技术融入其中,打造出一套电动时代专属于吉利的全新美学范式。
银河之光的设计,受到了世界的认可。获得2022-2023年度意大利A设计大奖赛中最高奖项——“车辆,交通和运输设计”类别的铂金奖,并且荣登全球汽车设计权威杂志《Auto & Design》5-6最新月刊第260期。
银河之光作为银河系列的设计基础,从技术和美学的维度为银河系列注入了更丰富的可能性。以银河为载体,吉利用中式新审美、科技高价值开启了一场全面的品牌向新之战。
这两年内,“银河之光”所定义的全新涟漪美学设计,都逐步运用到银河系列的各款产品上。
比如,作为国内首款基于AI智能大模型全面开发的电混家轿,吉利银河L6不仅在AI智能座舱的设计上划分了新旧两个时代的审美,整车外观也打造出集电动时代科技力与中国正统美学想象力于一体的智能优雅。
为了满足“既要、又要、还要”的高感知一代的中国消费者,“银河系列”的首款量产车车型银河L7,不仅是是同级唯一 一款全封闭式格栅的智能电混SUV,主打的“智爱座舱”设计就是基于这种洞察而生的,与此同时在设计美学上也做出了突破,采用了银河设计美学和卡片式UI设计,层次分明,视觉效果清透。
银河L7的市场销量连续3个月破万辆,累计交付超过4万辆,也在说明“既要、又要、还要”的消费者得到了满足。
吉利设计提出的另一个原则是,以“用户思维”加持汽车设计,而不只是在意眼前的美。“我们的创意将发挥出更大的能量,才有机会创造出领先于世界的‘中国汽车设计新范式’。”
“做好中国设计,就是讲好中国故事”
说到这,吉利的设计大任,还没有完成。
数年前,吉利创始人李书福曾经提出过的两个灵魂拷问:“中国汽车,如何走向中高端?”“吉利汽车如何跑遍全球?”
无论是燃油车时代,还是电动化时代,吉利都明白只有领先于时代的好设计、好产品,也才能架构起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的“话语体系”。